连日来,在龙泉夏芝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安装调试第二条TC11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总成生产线。在一旁忙着进行技术指导的“科技副总”熊树生欣喜地说:“这条生产线将实现年产电动压缩机60万套的目标。”
来自浙江大学的博士熊树生,是龙泉汽车空调产业首席专家、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前不久,在他的牵头负责下,由夏芝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共建的全省新能源车辆热管理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认定。
这是全省山区海岛县唯一一个以地方实体化研究院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全省重点实验室,补齐了“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的产创融合关键一环,将为龙泉发力热管理新赛道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支撑。
“我们研发的R290热管理系统已有新突破,后续将进行高温、高海拔、高湿测试,联合吉利推进装车量产。”对于未来发展,熊树生信心满满。
深化产学研协同,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是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招。在丽水,像熊树生一样,活跃在企业生产研发一线的“科技副总”还有不少,他们正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化产品再到规模化产业的跨越。
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助题。今年以来,丽水从高校、科研院所精准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任副总工程师、技术副总、研发副总等职务,帮助企业针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项目凝练、研发攻关,既破解了企业难题,又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成果落地的实战舞台。
一切围绕产业转,一切围绕产业干。目前,全市已促成128名高校院所科研人才与126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涵盖精密制造、中医药大健康、新能源、低空经济等多个产业领域。
“我们研发的永磁同步电机效率达到93.06%,减轻重量15%以上,综合节能15%以上,年综合节电8.1亿千瓦时。”走进浙江乾麟缝制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来自丽水学院的“科技副总”游张平自豪地介绍起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
在游张平的主导推动下,目前已完成“直驱式角向磨光机”与“直驱式搅拌机”两项省级新产品开发。电机节能驱动技术新增应用量45万台套,新增利润5000多万元。
人才“沉”下去,企业“活”起来。依托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乾麟公司从代工企业成功转型为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产品线从单一的电机产品扩展到智能驱动系统,打破了高端电动工具由美日德长期垄断的现状。
对于“科技副总”来说,产学研合作从来没有捷径,唯有将论文书写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才能让创新的种子在产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现“研值”变“产值”。
“真正的工程师是在生产线上炼成的。”丽水市杰祥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张蕊华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丽水市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张蕊华主要从事滚动直线导轨副关键技术、智能控制与装备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10余台(套)智能装备,每年为产业新增产值近亿元。
对于企业来说,选聘一名“科技副总”,就等于对接了一所科研高校,链接了一整个资源平台。
入驻企业后,张蕊华带领一支由20名不同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设立技术转化应用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展滑块全自动装配及检测、滑块全流程包装等智能装备研制,相关产品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生产效率提高了6—9倍,降低生产成本4%以上,企业营收增长4000多万元。
面向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丽水结合产业科技特派团、百博入百企服务团等载体,探索与企业建立“教科人一体化合作伙伴”关系,创新“一所高校对应一条产业链,一个团队对接一家企业”定向抱团攻关模式,联合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丽水学院与宇恒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生态学院院长同企业董事长互聘为“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集聚相关学科专业资源,在企业建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全方位开展合作,在磷酸铁锂电池MOF改性隔膜等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
浙江贝尼菲特药业有限公司在松阳“江南药谷”建设三叶青GAP种植基地,与“科技副总”汪冶牵头的松阳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市派产业科技特派团开展合作共建。通过实施组团式服务,联合获批丽水市中药配方颗粒重点实验室,实施中医药方开发与转化应用重大项目,目前正推动猴头菇液态发酵工艺研究。
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选拔兼具科研能力与实践经验的“科技副总”,在材料学领域新型材料研发、智能制造领域生产线升级、森林防火领域监测技术优化等多个领域签订横向技术服务协议10余项,目前已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0余项。
浙江侠峰精密压铸有限公司“科技副总”白景元,针对企业在压铸轻合金腐蚀防护方面存在的显著技术难题,为企业引入了先进的表面处理工艺,大幅提升了材料在海洋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较传统工艺提升175%,耐腐蚀性能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相关技术指标优于省内同类型企业均值23%。同时,他还为企业提供镁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的优化改进指导,为企业带来年均500万元的新业务增长点。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聚焦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等产业技术需求,匹配更多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的“科技副总”,让创新资源在产业端加速流动。同时,还将对人才、派出单位、派驻企业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