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6日,浙西南、闽北、赣东先秦考古学术研讨会在云和举行。这既是一场聚集浙闽赣三省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150余名考古专家、学者的高规格考古盛会,也是古瓯江文明在新时代的一次全新叙事。
浙西南山地丘陵区域,是浙闽赣三省文化交融的关键枢纽。然而在以往,国内考古界对这一区域早期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好川文化的几个遗址,整个先秦时期的聚落分布、社会结构、文化谱系等研究一直存在明显短板。
2021年以来,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丽水相关部门,在浙西南地区开展“全区域、全时段”的区域系统调查,成果丰硕:新发现先秦时期遗址近700处,包括距今约8000年前的跨湖桥时期遗址5处,距今5500至5100年的崧泽时期遗址2处,距今5000至4000年的好川时期遗址300余处,以及数百处夏商、西周时期遗址。
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发掘了云和黄山上、显圣湾、独山,庆元小熊山和莲都岚山头等遗址。其中,云和独山遗址、显圣湾遗址和庆元小熊山遗址分别入选2023年度和2024年度的浙江考古重大发现。
跨湖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杭州市城厢街道湘湖村,经过1990年和2001年两度发掘,遗址被考古专家证实其存在的时间距今已有8000年,是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陈明辉带领团队,在云和黄山上遗址发现了大量跨湖桥文化时期的陶器等遗存。“这些发现,将跨湖桥文化的分布范围向浙西南腹地进一步延伸,大大拓展了跨湖桥文化的内涵,为完善浙西南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极大的启发。”陈明辉介绍。
好川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代表性文化之一,其所属年代相当于良渚文化至广富林文化时期。在第一比分网发现的300余处好川时期遗址,揭示出了云和显圣湾、庆元小熊山遗址等区域中心聚落。尤其是显圣湾遗址发现的5座规模达22至30平方米的大型墓葬,随葬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好川文化社会高度分化的重要例证,为解析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鲜活样本,该区域在好川文化时期已形成与浙北平原迥异的山地文明模式。
云和黄山上、独山和莲都岚山头等遗址发现的从肩头弄文化到中原西周时期的遗存,充分展现了浙西南、闽北、赣东山地丘陵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独特性,是南方百越地区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线索。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说:“从云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近年来丰富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该地区是浙闽赣文化圈的传播枢纽,是浙西南、闽北、赣东的文明发祥地之一,是瓯江文化起源之根,也是探索越文化源头的重要区域。”
根据这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丰硕成果,专家、学者初步构建了浙西南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序列,填补浙西南地区先秦考古的诸多空白。
这些遗存发现揭开了隐藏于历史长河中的古瓯江文明的神秘面纱,如何进一步放大遗存价值,让它们变得立体可感、永葆鲜活生命力,则需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让人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活化利用,推动考古成果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和文旅融合发展,让陈列在绿水青山间的遗产真正“活”起来,惠及社会、润泽民生,无疑是一条可行路径。
作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10月25日,云和县博物馆开馆。馆内设通史陈列、瓯江陶瓷、云和公众考古特展与互动体验区,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展示、教育传播、文创开发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国有博物馆。开馆后,博物馆将每年面向社会推出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此外,云和还在大力推进显圣湾遗址公园建设,计划打造一个展现八千年生活史与五千年文明史的“生活中的遗址博物馆”,让公众能够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
“让遗址融入城市肌理,让其精神与韵味渗透到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乃至市民的日常审美中,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云和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和县将通过活化利用打开文物赋能新空间,积极探索“文物+旅游”“文物+研学”等融合路径,深化“跟着四普去旅游”品牌,推动文物宣讲进景区、进校园、进乡村等,生动讲述古瓯江文明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