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龙泉市剑池街道七星井社区欧冶子公园旁,一座约20平方米的“慈善爱心小屋”熙来攘往。自9月10日启用以来,小屋成为了周边居民心中的“温暖地标”。每日,磨刀师傅的霍霍声、理发剪刀的咔嚓声、义诊医生的轻声问询与居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民生幸福画卷。
启用首日上午,这座街头小屋就交出了亮眼的“服务答卷”:为居民提供义剪44人次、磨刀28把、修理电器13件、缝补衣物5件、剪窗花25幅,服务总数达115人次。龙泉市慈善总会负责人表示,“慈善爱心小屋”并非临时服务点,而是志愿慈善服务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的固定阵地,它让曾经零散的便民服务有了稳定的“落脚点”。
作为龙泉市创新基层慈善服务的新载体,“慈善爱心小屋”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背后成熟的“银发志愿”服务体系支撑。龙泉市秦光公益志愿者协会依托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义剪队和艺术团四支专业队伍,仅去年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99场次,服务超6000人次。专业的志愿力量入驻,让小屋的服务既有温度,更有精度,能精准对接居民多样化需求。
“这里原是闲置微空间,现在变身为服务驿站。”七星井社区党委书记陈宏伟的话,点出了小屋的“蜕变”意义。通过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将居民最急需的义剪、义诊、磨刀、缝补等服务“搬”进小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成功解决了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让便民服务真正“触手可及”。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市还创新建立了“慈善爱心基金”保障机制。通过社会募捐、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小屋运营,并由社区两委成员、居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公示收支明细,确保善款使用公开透明。
如今,龙泉市的“慈善爱心小屋”已形成“一屋一特色”的布局:七星井社区的小屋侧重综合便民服务,满足居民日常多样需求;城东社区打造“夏夜港湾”,针对性提供夜间服务,填补夜间便民服务空白;西新社区的小屋则聚焦健康监测,成为连接老年人与健康服务的“健康连心桥”。随着更多街头小屋的建成使用,龙泉市探索出一条“微空间+银发志愿”的社区慈善新路径,让慈善文化真正融入市井生活,成为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中温暖而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