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以67年前周恩来总理亲切题词关爱为激励,青田县实施油茶振兴计划,重振“浙南油库”雄风——油茶果成了侨乡 农民的“金果果”
时间:2025-08-30 10:2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日报

站在海拔800多米的界牌山上,满坡油茶树绿意盎然,枝头挂满了青褐色的茶果,今年秋季势必又迎来一个丰收季。

8月28日,走进位于季宅乡的“兴林益农”共富工坊,记者见到几位手工皂制皂师正忙碌着操作设备,经过调制皂液、入模、定型、切皂、修皂、晾皂等多道工序,一块块色泽温润、散发着山茶油清香的手工皂便呈现在眼前。

“我们还将回收的咖啡渣融入皂液中,既增强清洁力,又体现青田侨乡咖啡文化。”共富工坊主理人夏茂自豪地说,目前山茶油手工皂生产线已完成交付,借助中国铁路“一站一品”渠道打开销路,今年销售额可超100万元,将大大提高油茶副产品效益,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渠道。

作为全省油茶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侨乡青田油茶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已超30万亩,油茶全产业链年总产值已超9亿元,“浙南油库”的名气再次在浙西南响起来。

殊不知,青田这片油茶林的转型发展与雄风重振,还深深烙印着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那是1956年,青田县根据党中央号召,迅速掀起油茶种植、抚育高潮。次年五一期间,章村乡黄山头村村民徐必文、雷志雨作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代表,赴北京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表彰。两年后的8月24日至30日,全国油茶现场会还在丽水(现莲都区)联济村和青田县章村乡黄山头村召开,周恩来总理专门托人送来了“浙南油库”的亲笔题词。

从此,“浙南油库”成为了青田的代名词。在周总理的鼓舞下,青田县引进油茶良种,推动油茶规模化、基地化种植,油茶种植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5万多亩,迅速扩大到70年代末的12万亩,先后获评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省级油茶产业示范县。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油茶树龄增长,加上疏于管理、病虫害危害等多重因素,大片油茶林逐渐抛荒,油茶产业一度陷入低迷。

恢复历史优势产业、重振“浙南油库”雄风,成了青田县的重大课题。尤其是近几年,借助国家大力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东风,青田厘清“一产保供、二产精深加工、三产融合联动”发展思路,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扶持投入,做好油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速振兴“浙南油库”。

这两年来,为破解“山林碎片化、经营低效化”的制约,季宅乡抓住“集体林改”契机,打造上千亩油茶林业标准地,并引入1500万元民间资本,用6个月时间建成共富工坊。

共富工坊去年刚投运,就以高于周边县市0.15元至0.3元每斤的价格收购油茶果280万斤,实现产值近千万元,直接带动百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自统一收购油茶果后,不仅价格高了,还让我们农户无须分心销售,专注种植。”油茶种植户魏志品感叹。

夏茂也算了一笔账:共富工坊首年开机运营,就成功生产山茶油12万斤。经过测算,每销售一滴油中,有80%左右是农民工工资。

油茶果值钱了,围绕一棵油茶树的“新文章”,也在破题。季宅乡利用油茶林地空间,推进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在油茶林间套种黄精、三叶青、灵芝等中药材,实现“一地多种”。此外,与上海一家化妆品公司达成原料购销协议,定向收购山茶花;自主研发油茶果壳与兔粪发酵技术,成功研制出高效益新型有机肥。

作为油茶种植大乡的章村乡,同样也加快了油茶林抚育改造的步伐。“这里的油茶树树龄大多在百年以上,以古树为主,我们通过科学抚育让这些古油茶树重焕生机。”青田古树油茶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德华介绍,目前主要是为油茶林松土,同时按照规划调整油茶树间距。通过这种规划改造,预计明后年,每亩油茶产值可大幅增加。

王德华说,在完成抚育工作后,基地还将引入一批油茶收集器,既有效降低油茶采摘人工成本,还能减少采摘损耗,从采摘环节中提升产业效益。

为持续擦亮油茶产业“金名片”,章村乡还着手拓展“油茶+产品”“油茶+文旅”等,开发茶油护肤品、高端山茶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并打造油茶观光园、讲好油茶传承故事。

栽下摇钱树,炼出“共富油”。青田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吴忠民说,百年油茶果,真正成了侨乡农民的“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