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25000026455663/2025-44196 | 文号 | 丽政发〔2025〕8号 |
组配分类 | 第一比分网文件 | 发布机构 | 第一比分网 |
成文日期 | 2025-08-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第一比分网直属各单位:
《丽水市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实施方案》已经第一比分网第7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丽水市人民政府
2025年8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丽水市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实施方案
围绕高能级开放强省、世界一流强港和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航运浙江”建设,坚持海河一体、客货并举、港产联动,推进基础设施提能升级,加快绿色智慧转型,提升运输服务水平,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到2030年,丽水高水平“航运浙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线贯通瓯江高等级航道,建成浙西南海河联运中心港,打响“泛舟丽水·诗画瓯江”交旅融合特色品牌。到2035年,实现瓯江航运全面复兴。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加快航道提级扩能
(一)攻坚瓯江高等级航道通航瓶颈。完成瓯江航道整治工程竣工验收,加快推动青田鼋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临时调整,2025年开工建设涉鼋段(青田外雄电站至船寮大桥)航道养护项目,2026年实现瓯江高等级航道全线通航。协同温州推进瓯江口相当内河A级航区划分调整工作,实现内河千吨级船舶直达温州港。(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青田县政府)
(二)推动瓯江骨干航道提级扩能。加快推进温溪、仁川等锚地建设,实现重要作业区锚地全覆盖。加快开展瓯江航道“四改三”研究。加强干支衔接,积极谋划通港达园入企项目,重点推进小溪等支线航道提升改造工程,提高省级以上产业开发区高等级航道通达率。统筹航运调度与水利枢纽综合效益,实现青田、三溪口等枢纽发电与航运功能的融合。(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青田县政府)
(三)科学研究瓯江水系联通工程。积极谋划瓯江联通成网,科学论证瓯江与省内重要水系钱塘江联通成网,适时谋划研究瓯江至衢江、金华江航道,进一步提升瓯江保障能力、扩大辐射范围,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提升港口服务能级
(四)打造内河港口物流枢纽。加快推进浙西南海河联运中心港建设,建成丽水港青田港区温溪作业区项目。推进港头作业区、船寮作业区等二期工程,建成一批大型公共作业区。推动温溪作业区、腊口作业区与温州港有效联动,基本形成浙西南地区海河联运体系。(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青田县政府)
(五)构建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丽水港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完成330国道青田温溪至船寮段改建工程,建成638国道青田段、青田至文成高速公路(青田段)等。加快推进青田温溪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等疏港工程,打通青田温溪作业区集疏运“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青田县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
(六)加强集装箱码头统筹开发。推动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建设,纳入全省内河集装箱码头布局规划。投用温溪枢纽集装箱作业区,谋划港头作业区、船寮作业区、腊口作业区集装箱码头项目建设。优化港口营商环境,青田枢纽集装箱作业区实现“浙江e港通”全覆盖。(责任单位:青田县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
三、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七)搭建海河联运合作平台。实施瓯江海河联运攻坚行动,深化区域协作,与温州建立瓯江海河联运协同机制,实现两地信息交流共享。加大瓯江海河联运扶持力度,研究出台海河联运扶持政策,实现温丽两港集装箱“同港同价”。(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青田县政府)
(八)提高内河航运组织化水平。鼓励本地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引进省海港集团等具有海河联运管理运营经验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瓯江集装箱海河联运航线常态化运行,深化与温州港、宁波舟山港、嘉兴港等周边港口的战略合作,拓展海河联运航线。加强温丽两地揽货合作,推动大宗货物“公转水”“散改集”。(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青田县政府)
(九)培育临港产业发展。编制全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完成丽水港总体规划修订,探索“产业集群+内河港口”协同发展模式。培育货物(船舶)代理、船舶修造等航运服务业,推动新的适水产业集聚落地,打造有特色、有潜力的航运服务集聚点。构建综合物流体系,重点建设丽水公铁水综合物流园、浙西南(青田)铁公水物流中心等。(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国资委、青田县政府)
四、推动绿色装备迭代升级
(十)推动运输装备迭代升级。加快推动船舶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引导高能耗高排放船舶提前报废,推广应用标准普通货船及兼顾集装箱运输的多用途船舶,推出一批新能源船型。加快推动瓯江千吨级海河直达船型研发应用。(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
(十一)打造绿色航运廊道。加快建成青田温溪绿色港口、下白浦近零碳水上服务区。推进港口岸电建设使用,统筹布局电动船舶充换电设施,打造温溪至温州散货电动零碳航线。支持景宁开展绿色低碳美丽渡口基层试点,稳步推进船舶电动化发展。推广到港内河船舶“先交付,后作业”模式,实现船舶水污染物应收尽收“零直排”。(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国网丽水供电公司,各县〔市、区〕政府)
(十二)推动港航智慧升级赋能。加快智慧航道示范通道建设,实现瓯江五级船闸的全智能调度、全要素服务、全流程监管、全周期维养。“浙港通”实现瓯江高等级航道全覆盖,“浙闸通”实现“闸港区船”协同联动、“船岸云”协同应用。实施温溪智慧港口改造提升,提升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青田县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国资委、市数据局)
(十三)推动安全韧性提升。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共享共治机制,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全面运行检验超期和异常船舶信息通报机制,督促船舶“应检尽检”。加强水上交通应急保障基地建设和装备配置,强化搜救能力建设。推进客(渡)船驾驶台视频监控设备全覆盖。压实属地监管责任,严厉打击非运输船舶非法载客等违法行为。制定港口外客运船舶停靠站点管理办法,维护内河水路运输市场秩序。(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打造交旅融合品牌
(十四)完善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全力优化重点航道航标配布,谋划莲都古堰画乡段、三江口至南明湖段、云和瓯江上游段等航道工程,推动旅游航道“串珠成链”。加强渡口转型与水上旅游联动发展,创新提升龙门、石门洞等渡口品牌建设,推动五彩渡口“点石成金”,辐射带动周边休闲旅游区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旅体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十五)集成推出特色主题产品。围绕“泛舟丽水·诗画瓯江”交旅融合主题品牌,打造青田太鹤湖夜游、云和“游船+研学教育”、莲都“游船+节庆活动”等特色主题产品。开展交旅融合主题品牌宣传活动,实施微改精提项目,撬动水路交旅融合产品提能升级。(责任单位:市文广旅体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十六)创新推广新业态水上游线产品。全力支持云和云曼康养度假区、南明湖水上运动等涉水综合旅游项目。提前谋划交通基础设施间的匹配,加快推进青田太鹤湖水上客运集散码头、云和紧水滩旅游码头(停靠点)建设,实现水路交通无缝对接,打造旅游消费新热点。(责任单位:市文广旅体局、市体育发展中心、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市交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及各县(市、区)政府协作联动。加强水运规划与水利、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衔接,积极争取国家“两重”“两新”政策、中央预算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等支持,多渠道筹集水运建设资金。做好码头后方、临港腹地、航道沿线的用地控制,统筹做好防洪排涝、生态流量与航运水资源保障等调度工作,切实提升通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