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季节,青田的农田里,嫩绿秧苗间,一尾尾田鱼游荡其中。“稻护鱼、鱼促稻”的生态循环智慧在这里延续了千年,如今,正继续焕发生机,书写致富百姓的“新篇章”。
青田档案馆里,收藏着一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的珍贵牌匾。2005年6月1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莫纳来到青田授牌。随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饱含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千年农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誉。
“出了名”的千年农遗,有了更多的“传承者”。青田方山乡龙现村村民吴勇强就是放弃了外地打工的生活,回来“种田”的村民。6年来,他承包了70多亩水稻田,全部采用传统耕作方式。
“要拉一条线,将秧苗的间距控制在35厘米左右,比一般的稻田略宽,这样才能方便田鱼活动。”在稻田里,吴勇强熟练地操作着,他说:“用稻鱼共生的种植模式培育出来的水稻和田鱼,更绿色,质量、口感都更好。”
如今,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已超7万亩,总产值达3.4亿元,探索出“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致富新路径。
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青田还探索创建稻鱼共生规范养殖体系。仁庄镇冯垟村就有120亩的生态农场,成为探索稻鱼共生规范化种植加工的试点。相比以往,这里有明确的种植养殖技术规范,并通过引入新技术,创新了“免耕、免除草、免施肥、免洒农药”的有机循环模式。
“产品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加工、检验以后,就有了合格证,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上网销售,打进商超市场。”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冠洪表示,这种新模式,已经吸引农场周边1000多户农民参与。
以试点农场为抓手,青田加快构建统一规划基地、种植品种、种植标准、收购加工、品牌营销的“五统一”模式,让稻鱼米每斤价格跃升至10元以上。
不仅如此,青田还将构建农遗传承、产业发展、文化创新、乡村休闲、生态体验等多元一体的农遗新格局,加快把稻鱼共生打造成十亿元级农业产业链。
前不久,一场农遗20周年暨优质农产品出口推介活动在青田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农户代表以及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愈加火热,一田两用、稻香鱼肥的图景也在后人的创新传承中延续着新的生命力。
【档案资料】
“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牌匾是青田县档案馆收藏的珍贵档案,2005年6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给青田县政府,见证着这套古老农法从深山走向世界,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