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水稻亩均产量提升15% 鱼类成活率提高20% 云和崇头科技赋能“稻鱼共生”
时间:2025-07-15 11:0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日报

7月11日,在云和县崇头镇栗溪村的稻鳖智慧农田基地里,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格外引人注目。稻田温度、土壤墒情、水体溶氧量等核心数据实时跳动,这些由分布在田间水域的智能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通过5G网络同步传输至农户手机App。

“以前养鱼种稻,全凭经验,遇到突发情况常常措手不及,现在有了这些数字化设备,就像给我们请了一位全天候的农业专家。”基地负责人卜广文介绍,一旦上述指标异常,系统将会立即推送预警信息,他只需轻点手机,就能远程掌握稻田与鱼类的各项指标,及时调整灌溉、施肥等操作,确保稻鱼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

数字化革新正重塑农业生产全链条。在水稻种植区,病虫害识别系统正通过高空摄像头扫描稻田,仅用3分钟时间就完成了百亩稻田的巡检,如出现疑似稻瘟病的叶片,将会进行自动标记。“以前工人巡检一遍要2天,现在效率翻了几十倍,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98%。”卜广文介绍,这套系统每年可为农户减少农药使用量35%,既降低了成本,又守护了农田生态。

智能装备的应用让崇头镇的农业生产效率实现飞跃。在黄家畲、后垟等“稻鱼共生”项目区,自动投喂机根据鱼类生长周期和实时监测数据,精准调控饲料投喂量,相比传统模式节省30%养殖成本,同时有效减少水体污染。“现在用手机App就能遥控种田养鱼,哪个区域需要投喂、哪里该排水,系统比人还懂行。”基地负责人叶志良介绍,数字化管理让水稻亩均产量提升15%,鱼类成活率提高20%,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效益最大化。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催生了农旅融合新业态。位于黄家畲村的“稻+”生态梯田共生文化研学中心即将投入运营,游客通过“稻鱼自然小课堂”,可以沉浸式了解“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原理与养殖生产全过程。届时,该中心日均可接待游客100余人,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帮扶等方式,预计每年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1万元。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稻鱼共生”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农业发展理念的革新。截至目前,崇头镇已投入190余万元用于“稻+”项目数字化建设。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稻鱼共生”模式向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为乡村振兴绘就智慧生态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