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巡回诊疗车,带着全套诊疗设备为偏远山村村民服务。
5月20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主题边会上,景宁卫生健康局代表中国分享了山区“智慧流动医院”经验做法,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纷纷点赞。
推行“固定+流动”的山区公共服务模式,让群众幸福可感,这是丽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写照。
25年砥砺前行,丽水人民牢记嘱托,将“人民至上”刻在心间,在浙西南的红土地上,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目标奋力奔跑。这份答卷,厚重而温暖。
改革破局促“融合”
20多年前的丽水,城乡居民收入仅为7582元与3145元,巨大的差距横亘眼前。出路何在?丽水人民发扬老区精神,用改革破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农民异地搬迁成为“融合”的起点。25年来,丽水先后实施下山搬迁、下山脱贫、“大搬快治”“大搬快聚”“跨山统筹富民安居”等重大工程,让近60万名山区群众远离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融入城市里的现代化社区,开启了新生活。由此,丽水全域深化,扎实做好群众内聚外迁文章,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山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云和县率先探路“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将散居山间的农户汇聚到新城,发展来料加工、食用菌种植……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跃升至3.8万元,实现了从“山民”到“市民”的华丽转身。
当下山农民点燃的炊烟在新社区升起时,松阳县的老屋同样在焕发新生。全县600多幢闲置老屋被流转修缮,植入民宿、艺术家工作室等业态,发展民宿456家,年营业收入超1.5亿元。那些曾“空得能听见回音”的老宅,如今萦绕着游客的欢声笑语。
“以前困在山里,赚不到钱,进城了就业机会多,现在城乡可没啥区别。”家住云和普光寺小区的老叶笑着说自己是山里来的城里人,之前在木玩厂打工,现在又回到农村种田、养鱼、开农家乐。
从山里来,回山里去,改革赋能资源转化,点绿成金。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丽水让生态优势变成富民资本——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建成7000亩示范基地,农民亩均增收近2000元;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58亿元,4万名从业者人均收益超3万元。
25年来,丽水先后成为全国首个经央行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山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全国首批扶贫改革试验区……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布局,构建起了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发展新格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乡村创业生活。
去年6月启动的“共富合伙人”计划,短短一年时间已吸引304名合伙人,落地255个项目,投资金额达16.21亿元,推动100多个乡村实现社会投资“零”的突破。
产业强基增活力
25年来,丽水立足山区实际,聚焦富民增收,构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持续增收机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计划,着力缩小收入差距。
2024年,全体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低收入农户收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等6项收入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7。
增收致富的根基在产业。25年的时间,丽水成为全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摇篮”,先后孕育出闻名全国的“遂昌模式”“北山模式”“丽水经验”,为全国农村电商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样板。2024年,全市网络零售额达787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百亿元。
25年来,丽水“共富工坊”遍地开花,成为振兴乡村的有力抓手。龙泉“石斛花开”工坊融合“村集体入股分红+村民土地流转+企业文旅引流”,年产值超52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遂昌箬叶工坊充分整合全县30万亩野生箬竹资源,去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4亿元,惠及3800余名群众,年人均增收达0.76万元。
结合农村电商,目前丽水在全市建成“丽水山播”共富工坊131家,带动从业人员5000余人,网络零售额超16亿元。
丽水以品质农业全链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东塘村成为全国首个“高山蔬菜盒马村”,带动500户农户亩均增收1200元,销售额超500万元;占龙泉市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成为全省十亿元级“土特产”链之一;松阳茶产业全链产值超百亿元,10万名茶农人均增收2.7万元。据统计,目前全市农业全产业链从业人数50.51万人,年人均收入3.66万元。
缙云烧饼获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品牌节“特产富农”十佳典型案例。去年,缙云烧饼产值达到38.9亿元,相关从业人员2.5万余人,带动超5万人增收致富。
莲都古堰画乡因画得名,“丽水巴比松”成为金名片,近300所院校在此建立写生创作基地,每年接待写生超15万人次。艺术与产业交织发展,形成画乡共富空间,产业总产出近17亿元。
凭借在传统产业升级中激活内生动力,丽水探索出产业“造血”强基的多元路径。
25年来,丽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7582元、3145元增加到61629元、33000元,分别增长7.1倍、9.5倍,均跻身全国前40位。丽水成功摘掉欠发达地区的帽子,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优质共享奔共富
25年来,丽水市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取得了扎实成效。
围绕托育、教育、卫生、就业、文化、体育、养老、助残等8大公共服务领域,丽水深入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为近40万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带去便利服务。
丽水在全国首创全民健康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浙丽保”,连续3次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偏远山村的“浙丽乡村好医”多跨场景应用为村民提供精准监测和远程问诊服务。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64辆“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累计出诊车次4.03万次,行驶里程176万公里,总计服务177万人次,在线医保结算近2780万元。
丽水还在全国首创“流动供销致富车”模式,203辆“浙丽供”“浙丽销”服务车覆盖了90%的边远山村,构建起“收购—加工—销售”的完整闭环,已累计服务252.8万人次,实现户均增收2.8万元,有效破解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难题。
目前,丽水已初步形成“固定+流动”相结合的精准服务供给体系,通过集成化运营1480辆流动便民共富车,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年服务量突破3000万人次。
今日的丽水,城乡居民收入跃居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首位,农民收入增速全省“16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全省“9连冠”,地区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前列。
瓯江潮涌处,7项世界级遗产,国家摄影名城、“村晚”等文化品牌继续诉说着丽水人民以文润城的精神富足,20年连续获评省级平安市、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的硕果也在彰显丽水在创造美好生活上的真抓实干……
当“先富带后富”的嘱托化作万千百姓奔跑的足音,共同富裕梦想正照进现实,更激荡出奔向未来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