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部门动态
从“手工作坊”迈向“高端智造”——宇恒电池的三次“数智化改革”
时间:2025-06-30 10:3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日报

“开始联机调试,注意观测单体精度!”随着主控工程师发出指令,工程师们迅速切换屏幕,密切监控成百上千个电池单体的电压微小变化。连日来,在遂昌经济开发区的宇恒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1亿元的3Gwh锂/钠电池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这条生产线对标全球最先进的设备,全线实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完全投产后企业年产值将增至20亿元。

作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宇恒电池数智化改革一直持续不断。回顾过去10年,宇恒电池通过三次技术革命,实现生产效率“三连跳”,也从早期依赖人工操作的“手工作坊”蜕变成行业领先的“高端智造”标杆。

“2014年,镍氢电池还是有市场的,但我们下定决心转型,同时立足小家电、电动工具领域的客户资源,探索市场需求和趋势,抓住了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发展机遇。”公司副总经理王梁说,随着市场份额提高,公司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和技术改造上,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次改革出现在2017年,公司因时制宜开展“机器换人”,实现生产效率的第一次“飞跃”。彼时的宇恒电池已经放弃了传统的镍氢电池,转型生产更有市场潜力的锂电池,抓住了行业上升的关键风口。

宇恒电池开展“机器换人”的决策依然是领先时代的。“当时大部分企业依然采用手工生产的模式。”王梁回忆,公司从成本和品控方面考虑,最终决定投入2000万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技改的效果有目共睹。机器的生产效率是人工的5倍,而且生产的电池质量更加稳定。品质检验也从原来的抽检变成全检,且每道工序完成后都有一次检验,确保了大批量生产的质量一致性。

“机器换人”可以说是重塑了宇恒电池的“生产逻辑”,奠定了流程和质量基础,推动公司未来几年的高速发展。“相当于在每一个点位上打下基础,接下来我们开始串联点位,并且不断优化流程。”王梁介绍,电池行业发展迅速,产品和生产工艺更新快,为了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公司于2020年开展了第二次改革——引入MES系统,建设未来工厂。

MES系统相当于给工厂安装了“智慧大脑”,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集中监控和动态控制。设备状态、车间温度、湿度、粉尘等数据都可以实时显示在屏幕上,一旦指标到达临界值,就会发出警报。值得一提的是,MES系统还实现了从原材料开始的全流程产品追溯,发现问题后可以第一时间修正并且优化生产流程,让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2021年5月,作为丽水市首家“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宇恒电池完成了第一期数字化车间MES系统建设。改造升级后的生产线,生产效率和产能分别提高20%和30%,能源利用率提升10%至15%,产品交付周期缩短20%。

眼下即将投产的3Gwh锂/钠电池未来工厂项目,是宇恒电池的第三次改革,也是公司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这一次改革凝聚了公司近30年的经验沉淀,我们对设备、工艺的深度理解与研究,以及众多专利成果均已深度融入新工厂的设计与建设之中。”王梁表示,公司建造了新厂房,引进了最先进的设备、流程和管理方法,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极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

在这条长200米、宽96米的生产线上,合浆、涂布、辊压、模切等二十余道工序将实现“一条龙”全自动化生产,相当于投入原材料后,终端直接输出打包完毕的成品电池。新厂房预计今年正式投产,届时公司生产效率将提升30%以上,用工人数减少40%,单位瓦时能耗降低15%。

与技术改造并行推进的是企业的科研创新工作。近年来,宇恒电池每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2500万元左右,约占销售收入的5%。公司逐步创建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

研发投入的成效并非立竿见影,唯有持续积累方能厚积薄发。据王梁介绍,公司下属研究院科研团队规模达120人,深耕二次电池研发领域超20年,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累计招收6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我们的诸多科研成果超前于市场需求,当客户提出定制化需求时,能够在极短周期内完成产品研发,精准响应市场动态。”

2014年,宇恒电池只生产一种型号的锂电池,如今企业已经有100多种电池品类,广泛应用在摄像机、电动牙刷、剃须刀、家用厨电等3C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美的、小米、伊莱克斯、飞利浦等知名企业,都陆续有了“宇恒”芯。

值得一提的是,宇恒电池在3C类专用动力电池领域已拥有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今年,公司推出新品钠离子电池,并与智能机器人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定向开发适配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专用电池。在持续的技术投入驱动下,宇恒电池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产品在小家电细分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列,省内排名第一。


专注是一种力量

2004年,我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一眼看中了宇恒电池的前身——浙江凯恩电池有限公司。那时从杭州到遂昌坐客车需要六七个小时。记得刚来时,县城不大,但风景很美,遂昌菜尤其好吃,我抱着 “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就在这里扎根了20多年。

在宇恒的这些年,我亲历了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随着技术迭代升级,新能源电池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广泛适配智能家居、电动工具等多元场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我们每年都会研发几个新产品,看着它们走进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这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在这半年里,我们就更新了一轮产品和设备,专注成了最珍贵的品质。这些年我们始终盯着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调整研发方向和生产工艺,在浪潮中找准行业趋势。

公司常说“专注是一种力量”,从企业战略到每个岗位的日常工作,大家都在踏实做好分内事。正是这种长期坚持的劲头,让我们把工作做细、把产品做精,在行业的迭代更替中走得更稳更远。


让数字化真正成为生产力

记者手记

走进宇恒电池新厂房时,一台台崭新的设备已经进场,全自动生产线即将试生产。车间两边各有一条生产线,一侧生产正极部分,另一侧生产负极部分,原材料经过巨大的U形生产线后,从另一端输出打包好的成品电池。

站在这个按“未来工厂”标准建设的新车间里,很难想象10年前的宇恒电池还是一个“手工小作坊”。从2017年“机器换人”开始,公司从未停下智能化改造的步伐,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企业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传统“小作坊”的印记被自动化设备的精密运作逐渐覆盖,宇恒电池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三次“技术革命”如同三级阶梯,宇恒的每一步都踩在行业变革的节点上。

宇恒的智能化并非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形成了“技术改造—数据驱动—研发反哺”的闭环生态。从早期用机器替代人工提升效率,到通过MES系统让生产数据“说话”,再到将专利成果深度融入新工厂建设,其底层逻辑始终围绕“如何让数字化智能化真正成为生产力”展开。这种将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的路径,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