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采在天津开标,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降至7000元左右。2022年4月中选结果实施,两年以来中选髋关节累计使用量约50万套。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患者换关节的需求能够更好得到满足,给广大髋关节严重损伤的患者带来福音。那么人工关节置换适合哪些患者?原理是什么?人工关节是否能像人本身的关节一样运用自如?让我们一探究竟。
01 髋关节为什么会损伤? 大家应该对自己的髋关节都很熟悉,它连接躯干和下肢、使得下肢能够活动。髋关节由骨性结构(股骨头、髋臼)和软组织(髋关节囊、髋关节韧带)构成。股骨头位于大腿骨的上端;髋臼是骨盆骨前下方的凹形结构,与股骨头相连接;髋关节囊是充满液体的纤维结构,包裹在股骨头和髋臼外,起保护作用,能分泌滑液减少关节摩擦;髋关节韧带分布于股骨头和髋臼周围以及髋关节囊内,起稳定作用,连接髋臼和股骨头。髋关节结构和活动机制使人们可以灵活自如地做行走、起蹲、跳跃等动作。
髋关节损伤可分为骨性结构损伤和软组织损伤,其中软组织损伤一般不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接受运动医学治疗,运动医学相关手术耗材也已纳入国家组织集采。骨性结构严重损伤是髋关节置换的主要适应症,摔伤、剧烈运动、交通事故等都可能造成骨性结构的急性损伤,软组织长期劳损也会导致骨性结构磨损加剧,造成慢性损伤,各种原因的关节炎可能导致骨性结构损伤或畸形,另外药物不良反应可能造成股骨头坏死,这些都是关节置换的常见原因。髋关节损伤病变会导致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长期活动受制又会引发精神抑郁、衰弱等并发症,极大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02
髋关节置换的原理是什么?
1938年,英国的菲利普·怀尔斯(Philip Wiles)医生成功开展了世界上首例髋关节置换手术。1972年,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教授牵头开展人工关节基础及临床研究,于次年成功实施我国第一例髋关节置换手术。历经数十年发展,髋关节置换在临床的应用已十分成熟。
人工髋关节就是模仿人体自然髋关节设计的,主要包括四个部件:一是用合金或陶瓷做成的股骨头,类似于人体自然髋关节的股骨头;二是用合金制成的股骨柄,与人工股骨头相连,并将其固定在大腿骨上,与人体自然结构一致;三是用合金制成的髋臼杯,用于替换自然髋关节损坏的髋臼;四是用聚乙烯或陶瓷制成的髋臼内衬,相当于股骨头和髋臼接触面之间的软组织。
髋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需要将损伤的股骨头切除,并且磨去髋臼内侧坏死的骨头,然后用骨水泥或螺钉将髋臼固定,股骨柄插入大腿骨骨腔中用骨水泥固定,将人工股骨头与髋臼对齐形成关节面。经过一段时期的骨质生长,人工关节与人体骨会紧密结合在一起。
03
换了人工关节,能否运用自如?
多数患者术后一周左右即可出院,但出院并不代表彻底完成髋关节置换治疗,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一是防范术后炎症;二是适应新关节的运用,如适应性步态训练;三是锻炼关节软组织更好地保护新关节,如肌肉力量训练。经过数月的康复训练,患者一般可以达到灵活自如运用新关节。
与人体自然关节一样,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取决于磨损情况。据统计,90%的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后,可正常使用15年以上,而最新一代的陶瓷股骨头关节理论使用年限可达30-40年。有的患者在置换髋关节后甚至参加马拉松比赛,但类似活动会加剧关节假体磨损,影响其使用寿命,还可能引发关节假体松动、脱位等问题。此外,对于陶瓷材质的人工股骨头,尽管耐磨性比合金更好,但在剧烈运动或冲击中,有小概率的碎裂风险。因此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大步快跑、用力跳跃,减少负重活动和长时间站立,选择散步、骑自行车等作为日常运动,在保持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强度的同时,减少人工髋关节的磨损、避免碎裂风险。患者如确有参与剧烈运动,或从事搬运重物等重体力劳动的需求,须咨询医生意见。
经过数十年的技术发展,人工髋关节在手术效果、耐用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无法完全达到自然髋关节的效果,因此与其寄希望于通过更换髋关节“满血复活”,不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护关节。有关节疾病的患者,也不必急于置换关节,可在医生指导下,优先采用运动康复手段治疗,避免不必要的“伤筋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