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附:“十三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丽水第一比分网第一比分网制定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订,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指导全市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十二五”以来,全市人民在第一比分网第一比分网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29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94.51亿元,工业增加值425.2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46亿元。转型升级扎实推进。2015年以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5.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近30%;农业特色优势更加鲜明,建成35.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8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条省级农业全产业链,农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优势凸显。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城乡品质持续提升。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小县大城”战略深入推进。通过统筹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六边三化三美”行动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097元和12354元(按原口径统计);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加快提升。“信用丽水”“平安丽水”“法治丽水”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等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必须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大力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协调人口集聚和城乡建设,走集聚集约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三是必须紧抓时代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走改革创新、开放融合的加快发展之路;四是必须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民生,补齐民生和基础设施短板,走固本强基的提升发展之路。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10年 | “十二五”目标 | “十二五”完成 |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
经济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664.76﹡ | 1100 | 11 | 1102.34 | 8.9 | ||
人均生产总值(元) | 31365﹡ | 45000 | 10 | 51632 | 8.8 | |||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 298.0 | 【2200】 | 11 | 【2817】 | 22.0 | |||
全部工业总产值(亿元) | 1328.1 | 3300 | 20 | 2200★ | 10.6 |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116.55 | 350 | 25 | 426.02 | 29.6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266.12 | 530 | 15 | 519.28 | 14.5 |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15.33 | 30 | 15 | 33.64 | 17.0 |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44.94﹡ | 80 | 12 | 94.51 | 16.0 | |||
结构优化 | 三次产业结构 | 9.5: 49.2:41.3﹡ | 6:51:43 | — | 8.3:45.6:46.1 | — | ||
城市化率(%) | 48.4﹡ | 54 | 1.1个点 | 56.4 | 1.6个点 | |||
R&D经费投入比重(%) | 0.5 | ≥1.5 | 0.2个点 | 1.2★ | 0.14个点 | |||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17.7 | >21% | — | 20★ | — | |||
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人数(人) | 【100000】 | 20000 | 【102863】 | 20573 | ||||
社会民生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1093 | 34000 | >10 | 34097 | 10.3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6537 | 12000 | >12 | 12354 | 13.6 | |||
每千人医生数(人) | 2.04﹡ | 2.5 | — | 3.18 | — |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 【7】 | 1.4 | 【10.4】 | 2.08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5 | <4 | — | 2.93 |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75 | <7 | — | 3.4 | — |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 — | 【20000】 | 4000 | 【24267】 | 4900 | |||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15 | 130 | 3 | 158 | — | |||
城乡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 | — | >93 | — | 98.2 | — | |||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52 | 0.29 | — | 0.21 | — | |||
资源环境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0.58 | 【-16.9%】 | — | 【-21.05%】 | — |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 | — | 省下达 | — | 预计完成 | — |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COD | — | 【-10.0%】 | — | 预计完成 | — | ||
SO2 | — | 【-9.8%】 | — | 预计完成 | — | |||
氨氮 | — | 【-12.5%】 | — | 预计完成 | — | |||
NOx | — | 【-1.0%】 | — | 预计完成 | —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 52.7 | <58 | — | 预计完成 | — |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207.5 | — | 260.65 | — | ||||
森林增长 | 森林覆盖率(%) | 80.8 | >80 | — | 80.2 | — | ||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 5899 | 6900 | — | 8000 | — |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 101 | ≥95 | — | ≧96★ | — | |||
注:(1)打“﹡”表示2010年修正值,与《纲要》上的数据不一致。(2)“【】”内数据为累计值;(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速按照可比价计算,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为名义增长速度,按原口径统计;(4)城乡三项医保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5)因2015年实际数尚未出全,打“★”数据为预计数,最终将以2015年实绩为准。 |
未来五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从国内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省内看,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动力正在孕育形成,转型升级已经找到跑道、见到曙光。在国际国内发展大背景下,丽水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第一比分网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带来难得机遇。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农村金融改革等重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渐浓厚,为第一比分网科学赶超注入新动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开放合作的机制加快完善,为第一比分网城镇化和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区域综合交通环境不断改善,高铁时代到来,机场加快建设,为第一比分网实现科学赶超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未来发展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基础仍然薄弱,战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仍然不足,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制约严重,保障改善民生难度加大,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还未完全打开。
总体判断,“十三五”时期,丽水人均GDP将跨越10000美元,整体处于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并进入生态文明发展关键红利期和社会发展水平加速提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锐意改革、齐心奋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十三五”时期第一比分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省委“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并重,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着力实施“151”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赶超”,打造“两山”样板,争当“双区”示范,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2 “151”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围绕绿色生态发展,到“十三五”期末,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个核心指标突破为标志,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双区”示范。 “1”: 作为坚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核心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5”: 作为打造“双区”示范的核心支撑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在推进结构优化的同时,努力保持适度增长,五年累计完成5000亿元以上。 “1”: 作为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期末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74000元,跨越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丽水发展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把创新作为科学赶超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谋划一批大平台,培育一批百亿、千亿大产业,推动丽水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丽水蔚然成风。
坚持把协调作为科学赶超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小县大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瓯江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丽水生态品牌知名度,推动丽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绿色作为科学赶超的基本途径。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生态+ ”行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丽水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产业更加绿色有机,着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把开放作为科学赶超的必由之路。紧抓高铁开通、机场建设、公路交通网络改善机遇,深度融入海西区、长三角、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协作网络,深度参与浙江“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强化同杭州、宁波、义乌、温州等市的联动发展,打造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坚持把共享作为科学赶超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化社会民生事业建设的制度供给,激发市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活力,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未来五年,要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双区”示范,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努力实现“五个更加”。
——生态经济更加发达。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四翻番”。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越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0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5亿元,基本形成丽水特色的“195”生态产业新体系。
——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格局更加明晰,生产空间国土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活空间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空间得到严格保护。国土生态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开,新型城市化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继续提升以水、大气、土壤等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平。江河主要干支流地表水环境继续提质,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保持在98%以上,消除劣V类地表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
——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绿色交通进一步发展。生态保护网不断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能源网稳步建设,基本建成华东绿色能源基地。智慧信息网取得新突破,公共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网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家庭财富普遍增加,精准扶贫工作卓有成效。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供给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分配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文化、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专栏3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类 别 | 指标名称 | 2015年 基数 | 2020年 目标 | 年均 增长(%) | 指标 属性 | |||
经 济 发 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102.34 | 1600 | 7.5左右 | 预期性 |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51632 | 74000 | 7.2左右 | 预期性 | |||
3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425.20 | 600 | 7 | 预期性 | |||
4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817】 | 【5000】 | 10 | 预期性 | |||
5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94.5 | 135 | 7.5 | 预期性 |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519.28 | 760 | 8 | 预期性 | |||
结 构 优 化 | 7 | 九大百亿级产业产值(亿元) | 1650★ | 3000 | 13 | 预期性 | ||
8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426.02 | 1000 | 20 | 预期性 | |||
9 |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46.1 | 47.5 | 【1.4】 | 预期性 | |||
10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 90 | 140 | 8.9 | 预期性 | |||
11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 | 1.2★ | 2.0 | 【0.8】 | 预期性 | |||
12 | 发明专利授权量(项) | 280 | 400 | 7 | 预期性 | |||
13 | 互联网普及率(%) | 56 | 70 | 【14】 | 预期性 | |||
14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7.8★ | 12.5 | 10 | 预期性 | |||
15 | 城市化率 |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 56.4 | 70 | 2.7 | 预期性 | ||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 17.1★ | 21 | 【3.9】 | 约束性 | ||||
生态文明 | 16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吨标煤/万元)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17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59 | 63 | 【4】 | 约束性 | |||
18 |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19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0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万吨)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1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96★ | ≥96 | — | 预期性 | |||
22 | 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率(%) | 89.6 | ≥90 | — | 约束性 | |||
23 | 全市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 98.9 | ≥98 | — | 约束性 | |||
24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260.65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5 | 森林 增长 |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 8000 | ≥9000 | —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80.2 | ≥80 | — | 约束性 | ||||
民 生 福 祉 | 26 | 居民收入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2875 | 47000 | 7.5 | 预期性 |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5000 | 24000 | 10 | 预期性 | ||||
27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 | 15 | 【3】 | 约束性 | |||
28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 1.55 | 【7.0】 | 1.4 | 约束性 | |||
29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 3.18 | 3.5 | 【0.32】 | 预期性 | |||
30 |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 | 82.88 | ≥90 | 【7】 | 约束性 | |||
31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9.75 | 60 | 2 | 约束性 | |||
32 |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 34.8 | 50 | 7.5 | 预期性 | |||
33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21 | 0.15 | 【-30】 | 约束性 | |||
34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 | 4749 | 【25000】 | — | 约束性 | |||
35 | 人均预期寿命(年) | 79.37 | 80.0 | 【0.63】 | 预期性 | |||
注:(1)因2015年实绩尚未出全,打“★”数据为预计数,最终将以2015年实际数为准。(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为可比速度,绝对数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为名义增速。(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统计人口口径为常住人口。 |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围绕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环境营造,不断完善创业创新生态、优化创业创新机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创新绿谷。
1.搭建创业创新平台
加快完善创业创新平台布局。提升发展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和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为契机,建成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建设绿谷信息产业园、物联网创业园、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等,系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大平台。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构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推广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创业要素供给与服务。完善设计研发、工艺制造、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围绕“195”生态产业体系,建成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军民科技合作方式,积极引进军工优质资源项目。鼓励第一比分网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重大国防科技专项实施和国防技术装备研制及生产。实施市校战略合作推进工程,力争引进对生态环境依赖度较高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积极承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溢出效应,力争成为杭州、宁波等科创中心孵化项目的产业化基地。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雁形梯队,成为带动丽水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吸引科研成果在丽水转化,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政策。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90家。
2.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保护机制。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启动科技云平台“阳光工程”建设,实现科技项目和经费全过程、痕迹化管理。创新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方式,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联动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针对自主创新、行业专利、名牌培育等领域,建立丽水特色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和维权援助制度,实施“轻型知识产权发展推进工程”。探索建立集专利、商标、版权交易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培育一批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机构,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大力推进科技馆建设,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确保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民素质提升目标。
培育创业创新良好生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创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积极争创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优化社会融资机构,加强资本市场融资和金融产品创新,参与打造“科贷通”系列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建立有利于创新成果本地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立“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快创业基地、创业项目、创业导师“三库”建设。鼓励扶持读书会、俱乐部、创客咖啡、乡村创客会等活动,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3.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引力度。分层、分类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拔尖人才选拔计划、138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重点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通过“订单式”培养、继续教育与培训、人才“柔性流动”等多种途径,大力培育引进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
加强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养生(养老)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五养”技能大师、健康服务人才。支持丽水学院办好华侨学院和电子商务学院,支持龙泉创办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青田创办青田石雕艺术学校。加大“丽水三宝”等特色人才培养。做大做强“丽水工匠”“云和师傅”“松阳茶师”“缙云烧饼师傅”“莲都新农人”等地方特色人才品牌,进一步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统筹抓好经济、科技、党政、教育、宣传文化、卫生、农业、电商、社工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4.3万人,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26%。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创新人才选拔、评价、激励、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谷精英、拔尖人才、138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等奖励和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创新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培养、引进和创业扶持政策,推进“三园一地”高科技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大力支持科技创业园、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创业创新平台的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通过实施人才集聚、政策创新、平台提升、创业服务、作用发挥“五位一体”人才生态优化工程,打造人才生态环境最优城市。
专栏4 人才发展重点工程 “十三五”时期,实施13个人才培养重大工程: 1.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拔尖人才选拔计划;3.138人才工程;4.重点创新团队培育计划;5.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6.高技能人才“金蓝领”开发计划;7.“绿谷名师”培养工程;8.“绿谷名医”培养工程;9.农村实用人才121支撑计划;10.生态旅游人才培育工程;11.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2.电商人才培育工程;13.社会工作人才培育计划。 |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加快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供给体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增强转型发展动能,全面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审批提质增效。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和“1+2+5”改革,实现市县同权、扁平化管理,建立市、县、乡三级联通的审批服务系统,实现受理、审批网上一条龙服务。推进“零地”技改项目审批方式改革,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进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更好地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加大审批中介改革。减少审批中介环节,规范审批中介服务行为,建立覆盖全市的实体和网络中介服务平台。完善审批代办服务机制,对各类开发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新入园企业实现审批代办全覆盖。加快建立健全宽进严管的审批监管体制,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按照费随事转、以事定费的要求,通过以质竞价、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试行并逐步扩大公共服务“消费券”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扶残等领域应用。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的清理整合,加大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机制、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差别化减免税方案,加大对丽水地方特色产业、重点产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进“一主两配”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各类政务咨询投诉举报载体,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建立联合执法协调指挥机制。完善执法协作配合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部门、区域联动执法。健全并理顺行政执法,切实提高行政案件执行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
积极培育一批优质市场主体。要按照龙头、骨干、成长、两创(小微)、新生五个梯队抓好分类指导,大力促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做强”,加快形成雁形梯队企业发展格局。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本、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集聚。以资产证券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升级、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全力打造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优”发展之路,加快形成一批省“十百千”示范小微企业和“两创”集聚小微企业。
积极推动浙商(丽商)回归。继续深入实施浙商(丽商)回归工程,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的力量和作用,拓展浙商(丽商)回归领域,提升浙商(丽商)回归规模和质量。积极吸引和鼓励在外丽水人回乡创业,打造“丽水人”经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消除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拓展民营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培育新生代企业家,与时俱进弘扬浙商(丽商)精神,增强开放、诚信、守法意识,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创新。
深化商事登记及配套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推行“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工商管理便利化措施。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强化企业登记注册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明确行政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实现监管部门间的企业监管信息互联互享,实现协同监管、依法监管。
完善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坚持“亩产论英雄”“能耗论英雄”“环境论英雄”,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全面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差别电价制度及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整合招投标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土地出让中心和股权交易中心,统一交易平台,优化交易场所功能,建立市、县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形成高效的监管模式。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完善户口迁移政策,积极吸引和鼓励各类人才落户,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并在农村住房财产权规范流转、农村集体资产量化折算成农民股份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推进社会事业综合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国有和民办社会事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新增社会事业资源全面向市场放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简化审批程序和流程,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竞争机制,完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领域回报机制。
专栏5 丽水市“1+N+9”社会事业综合改革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丽水山区特色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1”个指导意见。发布《丽水市人民政府第一比分网实施社会事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着力于解决“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效办事”等问题,从“优化投资环境、重视人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三方面入手,提出优化民营资本投入机制、重视人才队伍培养、理顺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等改革意见。 “N”个实施意见。在《指导意见》基础上,各相关单位牵头制定发布《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第一比分网对社会力量举办非营业性公益机构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意见》等。 “9”个县级试点主题。莲都区、庆元县、遂昌县推进民办教育改革试点;云和县、缙云县推进民办医疗改革试点;龙泉市推进社会化养老改革试点;青田县推进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松阳县推进田园文化服务业改革试点;景宁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
4.推进国省级改革试点
重点推进生态旅游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和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争创全国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加强政策设计,建立科学的旅游决策和议事机制,逐步形成与“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理顺旅游发展机制,增强旅游内生动力,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加快“旅游公司实体化、旅游景区资本化、旅游资产证券化”改革,以投融资改革推动旅游大投入,以旅游大投入形成大产出,提升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争取纳入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体制机制范围,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在景宁、庆元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把龙泉、遂昌、云和等县市连片纳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抓住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以及景宁畲族自治县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有利条件,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法规体系。
持续深化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继续做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与生态科技平台、山海协作平台等建设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全力建设以“三权”(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农村产权融资体系,加快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消除金融服务城乡二元化。持续深化国家扶贫改革试点,推广云和扶贫改革试点成果,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有效性,创造扶贫改革的“丽水经验”。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打造循环型工业产业链。
积极争取重大改革试点。争创全国农村电商建设先行示范区,努力在农村电商地方标准、服务平台、创客集聚平台、要素保障、扶持政策等五个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在科技信贷服务、创新成果本地化和产业化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碳排放交易中心试点,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支持云和、庆元、龙泉、松阳等地创建“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
抓住区域交通大通道建设机遇,深度融入区域协作网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同周边都市区的共建共享,在大开放中促进丽水跨越发展。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力“义新欧”铁路大通道,积极对接义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性贸易平台,推动贸关检税汇为一体的大通关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农业电商示范区。加快融入宁波舟山港功能体系,在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国际物流配送、国际保税仓储等环节搭建平台。积极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鼓励开展企业合作、产业协作。依托青田侨乡特色和人文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推进跨境电子贸易试点,努力成为国际品牌区域代理、外贸生产和采购基地,打造“丝路之源——侨乡进口商品城”;挖掘青瓷、宝剑、茶叶等传统商贸物品价值,建设“丝路之源——世界瓷都”,支持龙泉建设世界瓷都和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成为世界陶瓷大会永久举办地。
大力培育华侨经济。健全海外侨团联动机制,培育华侨总部经济,谋划华侨创业创新产业园,打造侨资集聚平台,引导建设侨创孵化基地,致力打造中国华侨名城。争取设立青田进口贸易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主动承担在金融、投资、贸易、通关等领域的便利化改革创新试点,深化与海外华媒战略合作,扩大对外科技、文化交流。
争当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主角。全域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打造民宿经济、避暑休闲、山地运动、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力争使丽水在区域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的主角。积极争取先行先试,力争重要区域协调机构、重要旅游集散功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政策保障优先在丽水布局。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交通互联、客源互送、政策互惠及利益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谋划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为契机,谋划以龙泉山—百山祖(创建国家公园)为核心,聚合环绕其周围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区,通过“三大体系、三大示范”,建成“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我省和第一比分网深度参与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的主抓手、主载体。
专栏6 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大体系、三大示范”建设工程 “三大体系”: 1.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避暑养生、滨湖度假、山地运动、养生(养老)、乡村民宿、科普研学及农耕文化体验、畲乡风情体验、非遗文化体验、侨乡风情体验、摄影采风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与周边省山岳观光游和乡村旅游差异化竞争。 2.特色化的历史经典产业体系:加快剑瓷文化、石雕文化、畲族文化、木玩文化、香菇文化、黄帝文化、汤显祖文化、华侨文化、农耕文化、廊桥文化、摄影文化、油画文化、莲文化等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加快推进产业化、产品化,不断丰富丽水旅游的文化内涵。 3.便利化的主客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多样化的通景交通网络,包括通用航空、高铁+电动微公交、观光小火车、瓯江水上巴士、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等;建设智慧化的旅游服务系统,探索推广“丽水电子护照”;建设人性化的旅游住宿系统,包括主题酒店、民宿、乡村精品酒店等。 “三大示范”: 1.生态文明制度的供给示范: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制度及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开展节能量、排污权、林业碳汇、水权等交易,推动建立瓯江源头地区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逐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2.旅游体制机制的改革示范:建立大旅游、大管理的工作机制,依托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旅游大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要素对生态旅游的保障力度。 3.生态文化展示的载体示范:加快建设以旅游精品景区、特色小镇、主题村落、乡村主题公园、生态博物馆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体验平台,打造展示和体验精品生态文化的窗口。 |
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以瓯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为轴带,发挥沿岸原生态优质资源优势,串联9县(市、区)、永嘉及温州市区等区域,协调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以休闲健康养生(养老)产业为特色的生态经济。突出中闲区块生态旅游产业经济培育,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瓯江生态经济走廊。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推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协同建设永武缙五金产业带,重点推动在协同创新领域实现新突破。
推进交通协同建设。优化丽水铁路布局及内外通道衔接,重点依托金丽温高铁,协同温州构建瓯江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实现丽水、温州两地间的通勤一体化,实现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生态共保、服务共享的“同城效应”。加快瓯江航道建设,协同推进瓯江口的保护和开发,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和丽水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进生态协同保护。协同推进“五水共治”,强化瓯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提高瓯江流域水质,改善瓯江生态环境。积极推动建立瓯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
发挥丽水生态环境、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等优势,积极推动浙闽赣皖四省九市协同发展,参与长三角、海西区的产业合作、设施建设,实质性融入长三角、海西区城市群体系,打造成为联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生态休闲产业合作区、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及旅游休闲目的地。着力改善区域交通环境,以国家和省“大通道、大枢纽、大节点、大网络”建设为契机,主动呼应福建省路网建设,积极对接宁德三都澳港口,实现“借港通航”,着力推进水陆空多元立体综合交通网等建设,构建对外快速交通大通道,建设长三角和海西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以市场为引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时发力,推进“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努力扩大有效投资,积极推动外贸出口增长,着力培育消费热点,合力保持新常态下经济平稳运行。
突出重点领域投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提升五大领域,重点实施“扩大有效投资955工程”,即聚焦千亿旅游主力产业引领投资、生态主导产业创新投资、千亿综合交通能级跃升投资、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培育投资、“江南第一水”重塑投资、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建设投资、美丽乡村统筹发展投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投资、全面小康公共服务投资等9大主题,集全市之力推进500个以上重大项目,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以上,促进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设施建设领域,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广力度,带动投资持续平稳增长。创新多渠道融资,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国有平台公司从财政统收统支运营模式逐步向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转变,积极推动平台企业转型上市,着力促进平台公司做大做强。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依托丽水华侨资源优势,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拓展自由销售渠道,不断拓展新的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到国(境)外兴办自主营销网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源加工企业,支持第一比分网国际旅游、国际运输、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文化服务、金融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扩大服务贸易领域,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促进资源的双向流动,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支持丽水企业参与兼并国际上有品牌、有技术、有营销渠道、有研发团队的知名企业,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
3.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
发挥消费稳增长基础作用,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顺应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培育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花色品种多样、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服务等有效供给,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加大政策引导,完善支持商贸流通健康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国家带薪休假等制度,鼓励职工市内休养,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创新消费方式,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培育,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消费者“愿意花”“放心花”。
(一)加快打造生态产业新体系
按照“凸显发展特色”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结合全省七大万亿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做大做强生态休闲旅游这一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九大百亿产业,努力突破五个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形成“195”生态产业新体系。
围绕“第一比分网、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和“第一比分网”旅游品牌打造,加快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和国际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力争把生态休闲旅游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
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围绕旅游景区平台打造,突出品质提升,建设核心景区,加快古堰画乡、缙云仙都、遂昌金矿、青田石门洞、龙泉山、云和梯田、千峡湖等5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动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城镇旅游平台建设,突出“主客共享”原则,明确“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及商业零售”三大城市旅游核心功能,培育都市旅游产品,打造“中国·莲都”区域品牌,推进丽水中闲区块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建设旅游特色小镇;围绕旅游乡村平台构建,发展民宿经济,打响“丽水山居”民宿品牌,开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专栏7 生态休闲旅游业“9321”推进工程 围绕国际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十三五”期间,丽水生态旅游重点实施“9321”推进工程。即推进9个景城融合的山水旅游型中小城市建设、提升30个左右高等级景区、建设20个旅游特色小镇、培育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
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以融合化理念拓展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加速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凸显“旅游+”功能,提升丽水旅游乘数效应。围绕“第一比分网”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老年旅游等,构建完善避暑养生、滨湖度假、山地运动、养生(养老)、乡村民宿、科普研学以及农耕文化体验、畲乡风情体验、非遗文化体验、侨乡风情体验、摄影采风体验、红色旅游体验、莲文化体验等个性鲜明的旅游特色产品体系,打响“六养”(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丽水特色养生品牌。培育“高铁+自驾游”旅游新业态,积极建设自驾游、房车游营地,探索星相科普游、“低空游丽水”等旅游产品。依托丽水丰富的山地资源、古村落资源,建设鸟巢度假村、洋家乐等个性度假酒店、乡村酒吧。
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方式“零换乘”,构建全市域无障碍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旅游厕所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人性化、精准化水平。加快互联网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建立旅游资源及信息数据库,构建旅游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智慧管理平台等,形成“一键式”旅游服务体系。尝试推广“丽水旅游护照”,提供丽水特色旅游产品信息及服务的虚拟应用。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水平。
坚持智能装备型、环境亲和型、绿色能源型、产业延伸型、跨界融合型、资源开发型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经济、绿色能源、健康、文化、生态精品农业等九大百亿产业。
打造生态工业升级版。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为重点,以产业园区化改造、企业信息化提升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合成革、不锈钢、机械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四换三名”作为贯穿于转型升级全过程的主线,着力推进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积极推进分行业“机器换人”,强化青田制鞋、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合成革行业省级“机器换人”试点,示范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丽水实施方案》,重点培育引进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成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
提升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产业、市场、电商、人才和创新载体“五大集聚”,围绕中心城市核心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构建与山区城市化进程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形成以生态旅游业、休闲养生(养老)业、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核心,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科技、总部经济和现代商贸业五大重点产业为配套,以丽水市区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各个县城为重点发展区,各个中心镇为辐射点的发展格局。发展分享经济,促进大数据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推进生态农业现代化。围绕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市“双创”目标,以农业“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绿色化发展和生态精品农业“912”工程为主平台,以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一区一镇”为主线,提升发展菌茶果蔬等八大主导产业。做强“丽水山耕”“丽水香茶”等区域公用农业品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重点推进网上网下联动,举办农业节庆等营销活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市场和渠道。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股份制改造,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农业主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层次。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九大百亿产业集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创新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将互联网思维植入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各领域,鼓励跨行业、跨企业合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融合。
专栏8 九大百亿产业发展导向 1.高端装备制造业。突出发展高性能、高精度机床及精密机械产业,谋划发展符合微电子、现代医疗行业发展需求的精密机械产品。提升发展汽摩配件、泵阀、五金产业,努力提高主流车型配套水平,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引导阀门行业向精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建筑五金,协同建设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1000亿元。 2.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装备,重点发展稀土永磁电机等节能设备。积极发展环保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水污染防治与再生利用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环境监测监控设备和环保药剂材料等。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250亿元。 3.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治疗类生物技术药物、生物疫苗、诊断试剂。拓展现代中药领域,以现代中药、天然提取物及保健食品产业为主攻方向,发展中药饮片等生物医药产业。探索发展基因工程制药领域,推进基因工程制药新领域的应用探索,延伸发展其他医疗器械、医药包装等细分领域。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 4.新材料产业。推进合成革水性树脂技术发展,推进合成革产业水性生态化改造,建设水性合成革产业化生产示范工程,争取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合成革标准体系。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引进高端焊接材料及复合金属材料。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140亿元。 5.信息经济。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基础元器件、电力电子元器件产品。探索发展物联网产业,借助“互联网+ ”,大力发展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产业,重点开发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络等系列产品。加快绿谷信息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机器人产业基地、电商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各县(市)形成立足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信息经济集聚区块。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 6.绿色能源产业。在严格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以资源化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努力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115亿元。 7.健康产业。以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旅游、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为特色,打造一批健康产业基地,开展一批健康产业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健康产业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等“六养”特色品牌及产品,建设华东绿谷养生养老城。重点发展以“医、健”为主题的大健康用品制造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800亿元。 8.文化产业。树立“文化+”思维,大力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意产业转变。全力打造“丽水三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品牌,努力培育“文化制造三大百亿产业(龙泉剑瓷产业、青田石雕产业、云和木玩产业)”,实施文化产业“五个一批”工程,加快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会展服务业等六大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基地、园区争创“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等,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突破。到2020年,力争增加值达到120亿元。 9.生态精品农业。围绕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双创”目标,提升发展农业八大主导产业,打造以“丽水山耕”为代表的区域农业品牌。鼓励中医药企业协同食品饮料公司研发以中药为基础的功能性饮料、辅食、花茶等产品。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200亿元。 |
提升民宿经济发展品质。实施《第一比分网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发挥丽水特色乡土民宿文化、历史文化村落、国有林场、有机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挖掘农耕文化积淀,秉承“乡村生活”模式,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第二生活空间。按照“舒心、贴心、放心、开心、养心”的“五心”要求,量质并举,打造“十有”特色好民宿,打响“住民宿,到丽水”的“丽水山居”民宿品牌,建设“浙江民宿第一市”,着力把“美丽乡村”转化成为“美丽经济”。
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发挥丽水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作用,以丽水现有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围绕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推广工业机器人运用,培育系统集成、本体、关键零部件、相关配套及机器人应用等环节打造机器人产业链。加快打造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门户、专业化信息交换平台等为特色的网络增值服务业。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扩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遂昌“赶街模式”,谋划一批跨境电商、农业电商新平台,支持莲都打造旅游电商平台。引导“网商”与大型流通企业合作,探索C2B、O2O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开展网上定制化服务。加快快递业发展,谋划和推进快递产业园建设。
加快发展时尚革制品业。强化水性合成革关键技术、合成革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加快生态皮革、特殊效应革等产品创新,延伸发展环保时尚皮鞋、皮衣、皮具、汽车用品,突破时尚设计、文化创意、策划营销等薄弱环节,积极开发中高端产品,努力建成集设计、制造、交易为一体的全省环保时尚革制品中心。
有序发展资源精加工业。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制度。发挥丽水农、林、水、矿产以及中药材等资源优势,加强资源培育,科学推进资源精深加工。重点提升矿产资源精深加工能力水平,严格控制低、小、散的开发模式,推动产业向高端、综合利用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切实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的高科技附加值。加强金(银)、钼、叶腊石、高岭土、沸石等高储量资源的勘探管理。
4.打造“一核一带多点”产业主平台
聚力打造一个生态工业核心平台。把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丽水生态工业发展主战场,重点推进核心区、缙云、松阳、龙泉片区发展。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含节能环保、机器人)、健康产业(含生物医药等)、生态合成革(含时尚革)、现代服务业等“高、新、特、优”产业。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缙云片区重点打造精密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绿色能源基地等,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松阳片区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绿色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集聚平台;龙泉片区重点打造世界剑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汽摩配制造业集聚平台。
培育建设瓯江旅游养生产业带。以瓯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为纽带,串联瓯江沿岸各县(市、区),建设山水文化体验区。按照差异化发展理念,鼓励各县(市、区)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养生产业,打响特色区域品牌。以瓯江生态旅游景区为核心,重点推进古堰画乡、石牛城市温泉、九龙湿地、古城岛、南城四都城市组团以及千峡湖度假区等的整体开发。
积极提升产业园区。加快各类开发区的整合提升优化发展,引导工业企业向各类工业园区集中,推动生态工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两无”(工业园区基本无非生态工业、园区外基本无工业)要求;着力建设龙泉青瓷文化创意集聚区、丽水现代商贸中心、浙南茶叶市场和庆元食用菌综合服务业集聚区、青田石文化集聚区、景宁畲族民族风情区,提升平台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水平;继续推进农业“三区”建设,落实各项建设任务。
大力培育特色小镇。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和“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以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龙泉青瓷小镇、青田石雕小镇、景宁畲乡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和示范小镇培育为契机,推进30个以上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
(二)加快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优化“生态、生产、生活”三类空间布局,突出“四美”丽水建设,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高效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1.优化“四区四级两轴”空间格局
四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拓展区、生态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城市核心区是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重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精品农业联动发展,打造全市绿色经济发展引领区,承担全市人口的主体承载功能;城市拓展区是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拓展研究区块,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强化“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在中心城区的集聚;生态经济区是市域重要产业及城市功能支撑区域,重点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抓好小城市组团建设,促进区域人口向城镇集聚;生态功能区是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加强对人口内聚外迁的布局指引。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合理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
专栏9 “四区”分类发展导向 1.城市核心区,包括莲都区和青田县腊口镇。作为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着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建设以生态工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游宜业的中等城市,发展主导产业集聚区。加快优化以“中心城区”为核,环绕4个“卫星城区”的空间格局,形成“20分钟交通圈”。 2.城市拓展区,包括云和县和松阳县。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空间的拓展研究区块,要加快城市培育,主动接轨融入丽水中心城市经济圈,做好“撤县设区”的拓展研究工作。云和要继续深化“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建设“山水童话”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名城;松阳要建设新型生态田园城市和新型生态产业示范区。 3.生态经济区,包括缙云县和青田县。作为市域的主导产业集聚及城市功能支撑区域。缙云县要充分发挥列入浙中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打造五金和特色装备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青田县要充分发挥侨乡资源优势和毗邻温州的区位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综合性现代物流基地和制造基地。适时推进缙云、青田两县“撤县建市”。 4.生态功能区,包括龙泉市、庆元县、景宁县和遂昌县。作为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妥善推进下山移民和中心村内聚外迁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公益林,加强水系源头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区域的生态品质,增强丽水作为全省生态重心的功能和作用。 |
专栏10 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管制要求 1.城镇空间。支撑全市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服务功能的地域。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县城、各类工业园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镇镇区。以优化城镇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开发品质为发展导向,科学部署划定城镇发展边界,强化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快集聚发展,严格限制低水平开发和无序扩张,积极开展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提高投资开发密度和强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企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有力促进城镇功能转型。 2.农业空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主要包括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粮食功能区、生态公益林等。部署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边界划定,将集中连片、质量等级高、土壤环境安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并结合区块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加强重要农业遗产的发掘和保护。 3.生态空间。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主要包括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源涵养区、湿地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重点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保障饮用水资源安全,禁止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部署生态红线划定,研究建立生态红线管控细化举措,构建整体规划、连片保护、长期管控、共建共享的生态环境管控格局。 |
四级:明确“美丽丽水、美丽县城、美丽小镇、美丽乡村”四级发展方向,形成“1122”城乡体系。按照“交通便捷、功能互补、要素集聚、资源共享”发展要求,形成多层次、组团式发展格局。
两轴:立足现有开发基础和铁路、高速公路大通道,形成东西向、南北向两大发展轴。东西向-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东起温州、西临衢州,依托衢丽铁路、金丽温铁路、龙丽温高速公路串联遂昌、松阳、丽水、青田四大城镇节点;南北向-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北承金(华)义(乌)、南接南平,依托金丽温高速公路、丽龙庆高速公路、衢宁铁路串联缙云、丽水、云和、景宁、龙泉、庆元六大城镇节点。加强轴带内部产业协作,促进以东带西、以北促南,着力以两轴驱动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图1 丽水空间“四区四级两轴”发展格局
2.推进“四美”城乡组团发展
打造“美丽丽水”升级版。按照“青山画城、绿水兴城、文化荣城”的特色发展理念,实施城乡转型六大工程,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争取开展乡村建设转型综合试点。中心城区围绕“北居中闲南工”一体化布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推进南北城一体化发展,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城区。碧湖—大港头区块突出近郊滨水田园型休闲旅游主题和通济堰农耕文化特色,积极发展生态精品农业和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碧湖平原争创国家农业公园。腊口区块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大力推进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民生事业和丽水市区一体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贸易等城郊经济,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基地、花果田园示范区。老竹-丽新区块借力“竹柳新桥”畲乡板块创建,建设畲乡风情、山地旅游、生态人居特色小镇。雅溪-仙渡区块发展以红色旅游、古民居文化、水库避暑为特色的郊野型休闲养生旅游经济。
专栏11 中心城区“北居中闲南工”一体化格局 1.北城。突出“北居”定位。围绕丽水主城区建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增加辐射能力,突出旅游集散核心功能。以“一片三点”(“一片”即重点开发建设城东片区,成为“十三五”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三点”即重点建设城西、水南和江滨区块)为重点,加快联城区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特色街区和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发展休闲养生、旅游购物、商务会展等产业,多层次布局旅游住宿设施,提高旅游服务与消费水平,带动南城推进城市化进程。 2.中部。突出“中闲”定位。加快市区环南明湖区块及瓯江沿岸区域综合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和养生度假产业,升级瓯江风情养生旅游带,建设环城休闲绿道体系,推动全域景区化建设。 3.南城。突出“南工”定位。依托生态产业集聚区,加快产城融合,前瞻性谋划丽水空港物流区,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综合商贸、物流、居住以及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联动发展的城市新区和产业高地,构建集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都市休闲农业于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区。逐步完善功能打造副城,促进南北城联动发展。 |
打造“美丽县城”升级版。按照“小县大城、小县名城、组团发展”的模式,着力打造青田、缙云、龙泉、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八大城市组团和温溪、壶镇两个小城市组团。推进“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差异化发展,打造出各个县城的特色与亮点。适时推进撤县设区、撤县设市改革,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
专栏12 十大中小城市组团 1.龙泉城市组团。包括中心城区和安仁、八都、查田三个中心镇,按照“山水古城、剑瓷名城”形象定位,打造“丝路源-世界瓷都”,建设浙闽赣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 2.青田城市组团。包括鹤城、瓯南、山口等乡镇(街道),积极融入温州经济圈,按照“欧陆风情、华侨名城”形象定位,建设中国华侨名城、商贸休闲名城和省级文化名城,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 3.云和城市组团。包括中心城区、紧水滩镇,按照“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形象定位,强化集聚功能,打造“世界童话小镇”,建设“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4.庆元城市组团包括松源老城和屏都综合新区,按照“寻梦菇乡、养生庆元”形象定位,发挥生态环境第一县优势,打造“中国避暑胜地”,建设浙闽边界生态休闲旅游名城。 5.缙云城市组团。包括新老县城、工业园区、仙都景区以及新建镇、舒洪镇,积极接轨浙中城市群,按照“黄帝缙云、人间仙都”形象定位,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和谐美丽好缙云。 6.遂昌城市组团。包括东城、老城、新城三个区块,按照“五行遂昌、一诺千金”形象定位,打造“中国农产品城”,结合线上线下优势,加快城市东进西拓,提升城市功能,建设长三角乡村休闲旅游名城和“五美遂昌”。 7.松阳城市组团。包括西屏和古市,按照“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形象定位,着力提升县域主中心的整体功能,建成松古盆地城乡一体化核心区,打造新型田园生态城市。 8.景宁城市组团包括鹤溪、外舍和澄照,按照“中国畲乡、小县名城”形象定位,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资源优势,建设中国畲乡风情养生旅游名城。 9.壶镇小城市组团依托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工贸城、千年古镇长寿城、浙南北窗梦想城”,建设丽台金三市边际区域中心。 10.温溪小城市组团发挥温溪临近温州和青田港水运优势,建设全市港口物流枢纽区、智能创新小镇和现代化滨江小城市。 |
打造“美丽小镇”升级版。以建设美丽城镇为指引,重点培育碧湖、大港头、老竹、安仁、八都、查田、船寮、腊口、海口、崇头、竹口、荷地、新建、舒洪、石练、金竹、古市、玉岩、沙湾、东坑等20个中心镇。突出中心镇城乡节点和片区中心作用,全面落实扩权强镇政策,加强中心镇与城市的功能衔接和组团发展,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集约紧凑发展。
专栏13 丽水城乡转型六大工程 1.布局形态转型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与周边节点组团融合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促进区域城镇群的有机联动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开展城市总体设计,注重保护低丘缓坡地形,打造沿河景观长廊、建设环城秀山屏障,留好山水景观视廊,构建自然田园的城乡图景。 2.开发模式转型工程。提高建成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实现增量空间开发向存量空间并重转型,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资源集约利用,努力降低城市开发成本。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城区老小区改造和山区空心村整治,积极推动集中连片危旧房改造,稳妥降低房地产库存。 3.服务功能转型工程。推进中心城镇向旅游休闲消费型城镇发展,加快丽水现代商贸中心、开发区总部经济基地、浙西南工贸综合体、邻里中心等一批推进特色街区和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完善各个县城酒店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设施、医院学校、文化体育配套水平。 4.基础设施转型工程。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城市“畅通工程”,着力优化城市交通体系。开展富岭等防洪排涝水系整治,增强消防等防灾能力。重点启动丽水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地下基础设施管网综合整治工程,环南明湖慢行系统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5.文化品质转型工程。深入挖掘城镇历史文化,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发展乡村民宿,集聚“乡村创客”。积极推进丽水处州府城、栝州水城等一批历史文化精品建设项目,提升城镇文化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 6.城镇管理转型工程。积极搭建统一“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推进地理信息系统框架建设。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行阳光规划,创新老城区改造模式,注重延续社区产权、使用效益,保护传统文脉和社区精神。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以全市200个中心村为载体,深入实施农村百河综合整治、千塘加固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等系列工程,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挖掘乡村景区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加强民居设计,突出主题特色,建设一批独具“处州民居”风貌、记得住乡愁的村落。借助“互联网+”,集聚一批“乡村创客”,强化品牌推广和服务运营,推动“建设村落”走向“经营村落”,不断激发乡村活力。
加大对景宁畲族自治县和其它民族乡(镇)、民族村的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稳步推进景宁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促进民族集聚区域协调持续快速发展。重点支持丽景民族工业园发展,推进省级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建设。挖掘全市畲族文化,发展民族总部经济,打造“魅力畲寨”。积极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促进景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以增加民族乡(镇)少数民族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推动民族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按照共建共享、智慧互联的要求,加快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生态保护网、绿色能源网、智慧信息网和社会服务网等五大基础网络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加快铁路建设。优化以金丽温铁路、衢宁铁路为两纵,以衢丽铁路、温武铁路为两横的“两纵两横”干线路网布局,向“县县通铁路”目标迈进。建设衢宁、衢丽、金台铁路,基本实现市域主要节点覆盖。推动温武铁路前期研究,加强城际轨道交通研究,强化内外通道衔接。
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龙浦高速建成并通车,开工建设溧阳至宁德高速公路景宁段,完成金丽温高速公路丽水北互通建设并投入使用,力争武(义)松(阳)龙(泉)、遂(昌)江(山)上(饶)、庆(元)寿(宁)等高等级公路项目纳入上级规划,谋划打通从庆元、景宁到温州南部(瑞平苍)的交通动脉,使丽水与温州都市区形成一个快速交通环。有序推进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提高高等级公路比例,完成330国道莲缙段改建,开工建设330国道塔下至腊口段和322国道景宁段等国省道项目。因地制宜,加快通景交通建设,加密和完善农村公路网。
加快机场建设。加快推进丽水机场及空港园区建设,打造丽水区域性空港门户。谋划以应急救援、通勤飞行和商务飞行等新兴航空业务发展需求的通用机场。开展丽水通用机场“112X”总体布局研究,即1个综合机场(丽水),1个一类通用机场(龙泉),2个二类通用机场(景宁、遂昌),庆元等若干个小型通用机场(或直升机起降点),在有条件旅游景区建设直升机起降点。
加快港航建设。重点围绕“一干三支两港”水运布局,加快推进瓯江航道整治工程和内河港口建设,建成丽水市区至青田高等级航道,逐步提升瓯江龙泉丽水线、小溪沙湾石溪线、松荫溪西屏大港头线等支线航道,改变瓯江水运与沿岸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大力开发青田县和丽水市区两个区域性枢纽港,力争建成瓯江中上游地区的水陆联运枢纽和物流中心。
加快站场建设。完成丽水火车站新站房、水东综合客运中心等工程,建设集客、货运输于一体,铁路、常规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营运、租赁服务、私人车辆等交通方式衔接顺畅的公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腊口港区,依托腊口港区优越的岸线、陆域条件,以水阁至腊口公路、金温高速公路、330国道、金丽温铁路为疏港通道,打造成集公、铁、水于一体的综合货运枢纽。
专栏14 交通“四大工程一枢纽” 以“四大工程一枢纽”为重点,全力突破交通瓶颈,打造浙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力争至2020年,新增铁路里程约240公里;新改建干线公路300公里,三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2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452公里;港口新增500吨级以上泊位5个,新增吞吐能力约100万吨。 t“四大工程”: (1)铁路大工程。优化“两纵两横”干线路网布局,建设衢宁、衢丽、金台铁路,推进温武铁路前期,加强城际轨道交通和市域铁路网(2015-2030年)研究。 (2)公路大工程。开工建设溧阳至宁德高速公路景宁段,完成金丽温高速公路丽水北互通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330国道莲缙段改建。开工建设330国道塔下至腊口段和322国道景宁段等国省道项目建设。 (3)机场大工程。加快推进丽水机场及空港园区建设,开展丽水通用机场“112X”总体布局研究,即1个综合机场(丽水),1个一类通用机场(龙泉),2个二类通用机场(景宁、遂昌),庆元等若干个小型通用机场(或直升机起降点)。 (4)水运大工程。围绕“一干三支两港”水运布局,建成丽水市区至青田高等级航道,逐步提升瓯江龙泉丽水线、小溪沙湾石溪线、松荫溪西屏大港头线等支线航道,开发青田县和丽水市区两个区域性枢纽港。 t “一枢纽”。指的是交通枢纽,完成丽水火车站新站房、水东综合客运中心等工程,建设公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 |
深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以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中心,构建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法治水利和文化水利六维体系,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强化安全水利体系,加快实现中心城区和主要区域全面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强化资源水利体系,建设一批城市和中心镇联网联调工程,初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及南城水生态系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生态水利体系,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创建水利数字平台,培育一批标准化管理单位。构建法治水利体系,健全水行政执法网络,创新河权到户机制,强化依法治水。构建文化水利体系,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积极做活水文章。
专栏15 现代水利六维体系建设 安全水利体系。着重抓好松阳黄南等4座大中型水库、瓯江独流入海治理、丽阳坑水系综合整治、好溪堰水系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北洪南调 “上蓄-上分、中分-中滞、下分-下疏”全方位防洪减灾系统治理。 资源水利体系。重点开展滩坑引水等5大引调水工程建设,推进双百万节水灌溉、农水上山、丰水俭用等节水项目建设。加强中心城区、南城区块水生态系统规划建设,缓解缺水问题。 生态水利体系。重点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农村河沟池塘整治和生态水电示范区建设,创新水源地生态补偿和水工程建设全过程生态约束等机制。 智慧水利体系。深入水电入市研究,围绕“一个中心、三大在线”和“智慧感知”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PPP项目试点。 法治水利体系。探索制定《丽水市水域占补平衡管理办法》、《丽水市河流源头区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文件,完成省、市级河道管理范围划界。 文化水利体系。推进遂昌乌溪江、庆元兰溪桥水库等水利风景区建设,打造10个滨河休闲公园、5个水利文化长廊、5个水情教育基地,推进“古堰今说”、“香鱼随人”等水文化品牌建设。 |
完善资源和环境保护设施。推进工业集中供热,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完善医疗废弃物、工业危险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网,重点推进丽水市工业固废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借助无人机、信息监控网络等现代技术,加快建立森林防火体系。加快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提高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
加强生态环保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和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完善污染源监控预警体系,重点提升合成革等行业企业废气在线监测监控水平。强化环境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省市县三级管理信息系统“三位一体”监控体系,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强化环保队伍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避灾安置场所等基础工程建设。严格落实防灾减灾设防标准,提高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性能。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支持自然灾害隐患重点治理和异地搬迁,合理布局、统筹建设应急避险功能场所。运用市场机制,提高政策性保险在防灾减灾中的覆盖面。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市、县级灾害应急救助指挥系统,构建快捷有效、协调有序的决策指挥平台,健全应急救助联动机制。
积极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围绕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加快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农光互补”“水光互补”以及光伏示范小镇、示范小区等创新应用,加快推进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努力提升光伏发电消纳能力和接入水平。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庆元双苗尖、青田师姑湖、缙云括苍山、大洋山等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因地制宜实施老旧水电站改造提升和整治,加强储能和调峰设施建设,重点实施缙云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十三五”期间,开发光伏、风电装机各100万千瓦以上。
加快推广天然气综合利用。加快实施管输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和城市天然气设施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和储配供应设施。在城市居民消费、公共服务设施、车船运输、工业燃料等领域中,加快推动天然气替代煤炭和石油,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推广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有序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
积极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建设网架坚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智能电网,构建输配协调的电网结构。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扩建、新建一批输变电工程,继续推进农网改造,重点实施500千伏丽西输变电等工程,进一步完善以1000千伏为骨干、500千伏为支撑,各级电网协调、城乡供电可靠的智能电网。
稳步推进园区集中供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继续推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丽水经济开发区杭丽热电二期工程、庆元县屏都综合新区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不断完善供热管网设施。加大高污染燃料锅(窑)炉的淘汰改造力度,有序推进现有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清洁化改造。
专栏16 绿色能源六大工程 山地风电开发工程。开发风能,推进庆元双苗尖、百花岩,青田师姑湖、奇云山、古洞山,缙云大洋山、括苍山,松阳四都,龙泉大焦山、琉华山,遂昌大风岭等风电场项目建设。 光伏发电应用工程。开发太阳能,推进松阳赤寿,青田船寮、贵岙,缙云壶镇,云和黄源、包山,龙泉道太、安仁等农(林、水、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和一批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水电开发改造工程。有序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积极规划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施缙云抽水蓄能电站、青田水利枢纽工程、青田滩坑二级电站、庆元兰溪桥水库扩建工程,有序推进老旧水电站改造提升和整治。 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实施金丽温输气管道(丽水段)、输气管道“县县通”工程、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CNG母站项目、汽车加气站项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能源清洁利用工程。实施丽水经济开发区杭丽热电二期工程、庆元县屏都综合新区生物质热电联产、松阳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等项目,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窑)炉,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清洁化改造,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 智能电网提升工程。实施500千伏万象变第三台主变扩建工程、500千伏万象扩220千伏配套输出工程、衢宁铁路输变电配套工程、110千伏四都变输变电工程等。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 |
加快信息基础工程建设。推进“光网城市”和“宽带城市”等信息基础工程建设。加强铁塔等通信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共享开放;深入推进宽带乡村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加快无线局域网(Wi-Fi) 建设和免费开放,努力提高城区光纤覆盖率,实施旅游景区网络基础工程,实现县级以上公共区域场所及A级以上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
实施大数据战略。打造数据基础设施统一平台,推进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推动政府部门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加快完善全市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个人基于开放数据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商业智能等大数据应用服务和数据产品开发。建立大数据安全支撑体系,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全面推进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推进“三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融合。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推进5G技术商用试点。推进数字城管工程,加强城建基础设施的集中管理,加快建设地上建筑、道路和地下各类管网的立体式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信息消费为主线,构建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城市运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公共文教体设施建设。推进市图书馆新馆、非遗馆和市档案馆新馆项目建设,加快九县(市、区)“四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非遗馆)和乡镇文化站、村级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现“四馆”全覆盖。推进全市中心城区17所中小学校和13所规模幼儿园建设,抓好丽水二中、丽水学院附中扩建等高中段学校教育设施项目,推进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和丽水电大的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丽水市体育中心网球场迁建、游泳馆建设工程等一批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力争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各县(市、区)体育“两馆”(体育馆、游泳馆)实现全覆盖,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设施。实施丽水市中心医院内科病房大楼、市人民医院东城院区、景宁民族医院、缙云县人民医院、青田康宁医院、龙泉市中医院、庆元人民医院迁建等一批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项目,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推进一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乡镇养老机构转型升级、一批民办养老机构规范提升。加快推进丽水南城富岭区块安置工程等一批拆迁安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快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一批基层行政服务设施建设。加快96345居民服务中心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民政、残联等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设置,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的普惠性。
(四)加快打造“第一比分网”生态典范
按照“凸显生态底色”的要求,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深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力打造全国生态保护示范区。
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机制,建立差别化的环境管理及减排降碳指标分配制度,开展按生态容量和行业标准制定的减排降碳考核机制试点。深入实施节能降耗“双控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农业“三区”绿色发展示范市等专项创建为抓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工业领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加快合成革行业的节能减排和生态化改造进程,着力推进园区生态循环化改造,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低碳试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碳汇。支持庆元省级低碳县试点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切实提高油品质量,加快淘汰“黄标车”,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增长。加快淘汰燃煤锅炉,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
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综合推进“三改一拆”“腾笼换鸟”等工作,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消化批而未用土地,特别是低丘缓坡试点范围用地,抓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快对高耗水行业、重点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鼓励全社会节约用水。
强化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规范建设,优化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城市餐厨废弃物和污泥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高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加快打造美丽环境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化“五水共治”,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完善河长制等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建筑扬尘“五气共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深入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提升,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实施管线入地工程,完善以“六城联创”为抓手的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加快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推进“无违建县”创建活动。
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全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统筹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及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实施美丽林相建设总体规划。推进各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和保护,积极创建莲都猕猴峡自然保护区。完善生态屏障区、生态走廊带、生态节点“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串联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物种保护,加快建设华东植物园。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态资源资产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自然资源产权、资产管理和监管体制。建立市级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中心,开展节能量、排污权、林业碳汇、水权等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推动建立瓯江和钱塘江源头地区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建立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研究公益林分类补偿和分级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完善生态保护预警监管机制,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推进实行县级环保部门由市级派驻体制。健全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发布机制,建立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排污单位信息公开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机制。调整优化市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考评实施办法及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研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试点基础上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按照“凸显民生暖色”的要求,突出改善民生。坚持共享发展,加快建立多元化社会事业发展格局,优化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实施精准扶贫,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有效增强全市人民在绿色生态发展中的获得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凝聚和引领作用,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评选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行为”“最美群体”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积极传播丽水好声音。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突出“四步走”“五个抓”,力争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城市。
专栏17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四步走”与“五个抓” “四步走”:第一步制定方案,已完成;第二步整体推进,从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努力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并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等创建成果;第三步全面提高,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向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文明委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第四步迎检考核,即从2020年1月至10月,积极做好迎检准备工作。 “五个抓”:一是抓“重点”,落实好诚信建设制度化、志愿服务制度化、提升文明旅游素质活动等“10项重点工作”;二是抓“硬件”,着力完善硬件设施,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城市环境;三是抓“软件”,弘扬“最美丽水好人”精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教育和引导市民文明行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四是抓“基础”,抓好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城中村综合治理、帮扶进社区活动,切实加强社区管理;五是抓“关键”,突出加强社会管理、环境监测、安全生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四方面工作,确保关键环节不出问题。 |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为抓手,深入实施文体设施建设补缺工程。完善基层文体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全面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体活动圈、农村三十分钟文体活动圈”。大力推行以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为核心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机制,加大“文化三送”“文化走亲”等文化惠民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保护传承好丽水地域文化,打响“瓯江文化”品牌,大力繁荣“瓯江文化”。加强面向人民的文艺精品创作,完善文化对外交流开放机制。加强农村应急广播体系的使用与管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成丽水报业传媒集团组建,推进广电总台体制改革,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式和监管模式,提升综合执法的科技与信息化水平。
专栏18 文化创强“八区”工程 一个目标: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强市。 打造8个区:浙西南公共文化服务先行区、生态文化体验区、精品创作繁荣区、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区、文化市场发展活力区、数字文化提升区、文化体制改革传导区和文化人才集聚区。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奋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强化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大力提升幼儿专任教师持证率,到2020年等级幼儿园比例达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统筹布局城乡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达到90%以上,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推进小学镇域一体化和城区“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保障各类群体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育人工作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着力提升高中段教育质量。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巩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统筹发展其他各类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丽水学院实施特色办学、创新兴校计划,建设一批省一流学科和省级科技平台,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推进校园西扩工程,促进学院向应用型大学发展。加快推进丽水中专体制改革和新校园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第一比分网“195”生态产业体系,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本土适用性人才培养,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高职教育品牌。加强终身教育,支持丽水市广播电视大学建设高水平现代远程开放大学,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探索创新社会化、多样化的办学机制。完善教师队伍培养政策,加快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深化借力借智机制,多形式扩大教育开放。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实现向“互联网+ ”教育发展方式转型,创新育人模式。完善考改和课改的保障机制,逐步打通各类教育的衔接通道。深化PPP模式等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强教育项目投入保障。
专栏19 教育现代化“116”行动计划 1个目标:2020年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10大教育任务:学前教育普惠均衡发展,提高保教质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高中教育优质多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中职教育专业特色发展,做强教育品牌;高等教育跨越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特殊教育全面提升发展,享受更多关爱;继续教育多样创新发展,满足选择需求;民族教育地方特色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民办教育深化创新发展,满足择校需求;素质教育全面创新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6大工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师专业提质发展工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现代教育体制建设工程、学校文化精神培育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
全力推进社会充分就业。以“充分就业县”和“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为载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实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计划,积极搭建信息、培训、招聘、援助和创业“五大平台”,全面优化公共就业管理与服务。实施高校、职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无欠薪丽水。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做好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组织实施,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和监管,健全多缴多得的参保缴费激励机制,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加大大病保险保障力度,健全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为基本内容,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9643”的养老服务格局。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与医疗机构合作,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积极打造“4+5”养老服务产业格局,推动养老服务业与养生(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老年教育发展,不断改善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养老条件。
专栏20 丽水市“4+5”养老服务业产业格局 “4”: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即老年生活服务业、老年健康保健服务业、老年商务服务业和老年文化服务业。 “5”:着力搭建五大平台,即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养老服务综合体、以市场为主体打造养老服务基地、以规划指导养老服务网点布局、以行政管理建立服务传导链、以政企合作搭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 |
建立精准脱贫扶贫机制。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统筹推进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和低保扶贫,加快建立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与信息化建设,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加大“三农”政策性保险扶持力度,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实现精准脱贫。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支持农民在生态精品农业、民宿产业、来料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业等领域创业就业。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城乡产权制度,加快形成城乡要素自由、平等交换,突出金融资产和产权在城乡居民增收中的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和价格机制,积极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管理新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医,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互为补充、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到2020年,社会力量办医床位数占比达到25%以上。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着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加快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和区域医学共享中心,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医疗工作,探索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加快发展中医药和畲医药事业,大力开发中药衍生产品,延伸中药产业链,努力提升基层中医疗服务能力,打造区域特色中医养生保健品牌。
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残疾人康复等综合能力,构筑有效维护公众健康的安全屏障。实施卫生技术人才提升工程,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行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到2020年,全市规范签约服务覆盖一半户籍人口,基层就诊比例达到90%以上。加强新时期的爱国卫生工作,力争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深化健康城市研究。
专栏21 卫生强市建设“177”工程 1个目标:到2020年全面创成卫生强市,“健康丽水”有效推动。 7项任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增强计生服务水平、推进科教人才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7大项目:公立医院改革推进项目、“双下沉、两提升”巩固项目、人口健康信息化保障项目、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卫生人才队伍提升项目、中医药发展项目。 |
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做活群众体育。以不断扩大群众参与、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为目标,培育群众体育骨干力量,积极探索民间资本、体育协会、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提高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管理运营水平,建设“全覆盖、高水平、惠民生”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做精竞技体育,加快创建体育强市。立足丽水生态底色和地域特色,以“全域体育”“全景体育”“深度融合”等理念谋划体育产业发展,搭建运动休闲、品牌赛事、体育健身等多种平台,促进体育消费,形成“以商养体”发展路径,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专栏22 体育强市建设四大工程 1个目标:至2020年,力争“体育强县”全覆盖。 4大工程:体育设施建设保障工程、体育产业快速推进工程、全民健身服务提升工程、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工程。 |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家庭早期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特殊生育家庭帮扶举措。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护特殊人群权益。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
6.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全力打造阳光法治政府,强化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工作机制,推进村级“阳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落实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等制度,强化社区矫正管理,加快建设政法系统信息化共享平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强化权力的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推进“平安丽水”建设。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开展食品安全市、县(市、区)创建,全力推进餐桌安全治理行动,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加快实施“天网工程”,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举,优化交通组织,推进科学治堵。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建设和“三色预警”机制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强化地质灾害等救灾安置点建设,不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加强互联网安全建设。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稳步推进第一比分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强化社会治理创新技术支撑。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大调解”机制。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加快推进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信用服务平台,统一归集各类信用信息,形成较为完善的、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打造“诚信绿谷、文明丽水”。
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度,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实干政府和廉洁政府。
(二)强化重大项目推进
建立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库,科学确定“十三五”战略重点、投资规模、空间布局、建设时序,安排一批全局性、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与土地、资金、人才和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供给的联动保障机制,做到“竣工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
专栏23 “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 聚焦千亿旅游主力产业引领投资工程、生态主导产业创新投资工程、千亿综合交通能级跃升投资工程、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培育投资工程、“江南第一水”重塑投资工程、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建设投资工程、美丽乡村统筹发展投资工程、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投资工程、全面小康公共服务投资工程,谋划安排重大建设项目500个左右,完成投资3000亿元左右,带动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以上。 ——产业转型领域重大项目14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 ——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14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 ——城乡统筹领域重大项目11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 ——生态环保领域重大项目5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240亿元左右。 ——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6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260亿元左右。 |
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推进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专业招商,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项目的引进,服务丽水“195”生态产业发展。围绕城市功能完善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引进。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教育、体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全面提升引资层次,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一线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驻点招商,实现精准招商,强化华侨在招商引资的中介作用,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国企军企和行业龙头企业来丽水投资。着力提升招商项目质量,强化招商项目全程跟踪,完善考核机制,千方百计推进重大项目落地。
以“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总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完善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完整的规划体系,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地方规划、年度计划,努力推进“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科学分解落实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与年度计划制订密切结合,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实现。要强化监督、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强化对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监督长效机制。完善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分类评价考核机制、重点任务落实机制、项目落地机制,强化财力保障、供地保障、人才保障等支撑,提高规划实施的约束性和实效性。
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第一比分网的坚强领导下,以归零的心态,翻篇的姿态,甩开膀子,大干五年,为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赶超”,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十三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
1、“两山”样板:丽水要打造全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样板。
2、“双区”示范:丽水要争创全国生态保护示范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
3、“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4、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由《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比分网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暂定该名称,各省称呼也不相同,曾用“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等名称。目前正在积极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目的在于发挥浙闽赣皖四省九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推动协同协作发展,实现区域绿色崛起。
5、三园一地:第一比分网集聚新兴和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即绿谷信息产业园、杭州丽水海创园、大学生创业园和机器人产业基地。
6、四张清单一张网:我省深化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即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设政务服务网。
7、“1+2+5”改革:即一个办法、两张图、五项配套制度。一个办法,指:《促进投资项目审批程序优化和环节精简的实施办法(试行)》(丽政办发〔2014〕142号)。两张图,指: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办理流程图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办理流程图,通过两张流程图,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法定235个工作日缩短至31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145个工作日缩短至22个工作日。五项配套制度,指:《丽水市市级投资项目模拟审批暂行办法(试行)》《丽水市投资项目形式审查工作意见(试行)》《丽水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联合审查办法(试行)》《丽水市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评价办法(试行)》《丽水市建设项目竣工联合专项验收实施办法(试行)》。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供给侧理论分别出自于凯恩斯学派和供给学派。前者强调通过需求管理来调节经济周期,投资、消费、出口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后者强调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提高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9、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0、七大万亿产业:包括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旨在通过各项要素重点向七大产业投资项目倾斜,打造万亿级产业,加快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11、历史经典产业:最早出现在2015年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的是我省有千年以上历史传承、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主要包括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
12、四换三名:“四换”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即名企、名品、名家。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13、生态精品农业“912”工程:第一比分网深化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即到2020年,全市累计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9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家庭农场、示范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大学生创业典型各200家,生态精品农产品2000个,带动农户增收20万户,实现农业总产值200亿元。
14、文化产业“五个一批”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推进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文化名品,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人才。
15、特色小镇:2015年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16、“1122”城乡体系:即1个中心城市组团、10个小城市组团、20个左右中心镇、200个以上美丽乡村。
17、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18、光网城市: 指应用光通信技术对城市宽带原有的“窄带+铜缆”为主网络向以“宽带+光纤”网络实施改造。光网技术具有速度更快、稳定性更好、保密性更强、带宽容量无限等优点。2013年4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光纤到户的国家标准。
19、“9643”的养老服务格局:即96%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不少于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补贴。
20、“双下沉、两提升”:我省为破解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现状,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的重要举措。